2020年的春节当,本来是齐聚8大影片,号称“神仙打群架”的电影黄金档,却因为疫情,而纷纷宣布撤档。从“神仙打群架”变成了空档,这样的局面应该能够入选2020最魔幻事件了。
01 足不出户看《囧妈》
然而,本来是无片可看,却因为徐峥的一个决定,加上字节跳动的一份爱心,让本该凉凉的春节档,又立马出现了一丝生计。
字节跳动推出的“线上免费春节档”,足不出户,享受看贺岁档的乐趣,顺应时局,也顺应了民心。小编,也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本来应该在春节档彻底说再见的《囧妈》。
因为《囧妈》这部影片,本就是为春节档“量身定制”,如果换挡上映,不仅前期的大量宣传泡汤,而延后上映时,因为没有了天时的助攻,票房肯定会面临巨大缩水。
一方面是徐峥的对赌协议,另一方面是看不到未来的渺茫,徐峥转手把放映权卖给字节跳动,这波操作对于徐峥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对于无数可以免费看《囧妈》的观众而言,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馅饼”。
徐峥的这波操作,属于壁虎断尾的自保行为,而这根断掉的尾巴,就是国内的院线一族。徐峥虽然保全了自己的利益,但也损害了院线的利益,院线作为整个电影行业,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徐峥未来的电影之路将变得更加难走。
02 《囧妈》是“囧系列”的沉淀作品
而反观徐峥的这部电影,《囧妈》这次也从专注搞笑的“囧系列”中沉淀了出来。融入了亲情的元素,让电影真实感更强,也更容易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囧系列”专注中年危机,《泰囧》的包袱设计得过于巧妙,过于专注搞笑而放轻了温情,主人公的中年危机,就像是天上飘着的云,好看但虚无缥缈,无法将痛点落在观众身上,观众笑过之后,缺乏对电影、对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港囧》加入了包贝尔之后,故事更是凌乱得一言难尽。观众的反响平平,像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了徐峥的脸上。清醒点,把电影情节落地。
03 《囧妈》给故事符合人性,极易引起观众共鸣
《囧妈》的线上上映,就注定了徐峥将彻底甩掉那个只会重复顽梗的帽子。论喜剧元素,《囧妈》并不比周星驰的《美人鱼》多,故事和人物线也非常的精简,前半段偏向于喜剧幽默,而后半度则回到了亲情。
这样的设计,是与人类的相处模式切合的,人类的本能总是习惯于拒绝,而在相互之间深入了解之后,才从本能的拒绝过渡到包容和接纳。爱情和亲情也都符合这样的规律。
伊万和母亲前半段的磨合中,相处并不那么和谐,有时候更看不惯对方的行为。而两人在经历了分别之后,再次相聚时,冷静之后的母子,也知道要换对方立场思考问题。而后面的“熊出没”惊恐现场,更是直接把母子亲情,拔升到了无惧生死的高度。
04 电影的高潮不在莫斯科圆梦,而在母亲摘掉假发
像这样温情的电影,特别是在家用手机看,其实对于某些观众来说,是有审美疲劳的。
成长是与年龄正相关的改变,许多年轻的观众,也很难理解伊万这样的中年危机。
乃至于许多人以为,电影的最高潮是母亲的圆梦,更简单的以为本片只是围绕着儿子帮母亲圆梦的故事。
如果电影只到莫斯科圆满就完结,那《囧妈》评分只在及格线徘徊,也完全说得过去。
其实电影的最高潮,就是电影的最后。伊万母亲摘下假发的那一瞬间,母亲伪装了那么长时间的强势,一瞬间化为泡影,每一个泡沫都击穿观众内心,母亲即便总是在我们面前故作坚强,其实她在社会面前总是非常柔弱。。
05 真正的主题:天底下的母亲,都会老去
《囧妈》的主题并不是帮母亲圆梦,因为不是天下所有母亲都有梦想,但天下的所有母亲都会老去。
电影让我们放肆开怀大笑之后,其实更想让我们更大声的哭。
《囧妈》已经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囧系列”电影,如果可以改一个片名,我愿意去掉片名中的囧字。
电影教会我们,母亲都会老去,也许她总是很唠叨,有时候显得很烦,但别忘了,我们在唠叨中长大的同时,她也正在变老。
《囧妈》已经线上上映一个月了,评分从最初的6.1下降到5.9,其实很让人有点难过。什么时候,一部好作品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而不是因为一时的利益冲突,却遭到恶意的刷差评。
谁能还《囧妈》一个公道?我想,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