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故里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村:今寺北村张氏是明清以后从外地返回原籍的,因村庄座落在大瓦寺之北,故名寺北张村。在大瓦寺遗址一角,张氏族人将废弃旧房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小庙,内中供奉着张巡的塑像,墙壁上画有张巡守睢阳、战雍丘的大型壁画,里面有石雕香炉。
话说,张巡是唐玄宗末期的进士,曾担任过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等。张巡是朝廷的英雄,在安史之乱中,他在雍丘驻扎,抵御敌人的进攻。与此同时,张巡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英雄,只因为在战争中他做了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让他遭到一部分人的谴责。
至德二年,安庆绪的部将尹子琦南侵睢阳,而张巡带着许远等人坚守睢阳。这时候的张巡非常困难。尹子琦的兵马足足有十三万,而张巡守城的兵马只有几千人,军队的作战能力完全不是同一等级的。而且,张巡被大军围困,城中的粮草有限,很快就会出现断粮。
张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顽强抵抗,阻止了尹子琦的多次进攻,保障了国家东南地区的安定。当然,张巡终有抵不住敌军的时候,他被叛军抓住后,选择了英勇就义。后来,他更是被朝廷追封为邓国公。
张巡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正义感,他高中进士后,本来是可以在朝廷当差的。可是,张巡看不惯朝廷中的奸佞小人,于是,说出了:“朝纲不振,何以在朝为官?”这样的话明显得罪了朝中的很多大臣。他们没有放过小小的张巡,将他调到真源县去当县令。
不过,这也让张巡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
安史之乱爆发后,雍丘县的县令令狐潮就倒戈了。可是,雍丘县的百姓不答应,他们不想跟着县令投靠叛军。于是,他们把真源县的县令张巡找来了,让他守雍丘县。叛军让令狐潮攻入雍丘县,且给了他五万人马。而张巡只有两千人马,他还是能够从容应对令狐潮。之后,张巡乘令狐潮没有防备,出兵攻杀他,令狐潮损失较多。可是,令狐潮的兵马还是占着绝对优势,张巡还是很难获胜。
即便如此,张巡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坚守了两个月。两个月后,令狐潮有些着急了,他见兵马无法攻取城池,于是,选择了智取。他派人传信给张巡,说:“如今唐朝气数将近,你又何必执着守这座危城呢?”张巡不为所动,还回信嘲笑他,说:“你一向都是忠义无双的,现在突然叛变,怎么对得起你的名声!”张巡的回应让令狐潮哑口无言。
张巡的部下见敌军势大,有些胆怯,也前来劝降。张巡二话不说,直接将他们处决了,并以此告诫将士们,务必坚守此城。因此,将士们虽然害怕,但他们只能坚定得守住城池。
很快,张巡的军队就面临第一个危机——士兵的弓箭全部用完了。
为此,张巡想了一个妙计,他要求将士们夜晚时分在城头布置一排稻草人,还给这些稻草人披上夜行服。令狐潮的士兵发现城头上的异常,立即上报令狐潮。令狐潮以为是敌军准备偷袭,于是,让弓箭手往城头上射箭,射杀这些黑衣人。结果,黑衣人被射得千疮百孔,而等到天明之时,令狐潮才知道那是稻草人,令狐潮白白送了很多弓箭给张巡。
张巡的这一计谋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并不是真实的,但是,张巡“借箭”却是千真万确的,《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可能就是作者罗贯中源自这里的灵感。话说,令狐潮久攻不下,叛军首领早已失去耐心。安庆绪派了自己的手下尹子琦前来,兼并了令狐潮的兵马,兵马总数达到十三万。而张巡也跟睢阳的兵马合并,人数只有六千人。
此时,张巡转战睢阳,继续坚守城池,抵抗尹子琦大军。张巡担心将士们会有怯战的心里,经常会跟将士们宣贯:“大家都是深受国恩之人,更应该以死报国!”张巡不仅提升将士们的士气,还身先士卒,做将士们的表率。张巡带着敢死队,无数次冲击敌军。敌军被吓得惊慌失措,只得退后三十里。张巡的兵马虽然英勇,却始终无法冲破尹子琦的围军。张巡的兵马被围困数月,城中的粮草早已用完。
此时,将士们为了填饱肚子,将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都用上了,包括作战的马匹、过街的老鼠等等。可是,这些东西也很快就没了,将士们饿得难受,都有投降的念头了。有一天,张巡扛着一麻袋东西前来,扔在了将士们面前。麻袋里面竟然是人肉,还是张巡爱妻的肉!刚开始,将士们还有些犹豫,很快就没有任何顾虑了,毕竟已经饿得没有办法了,他们很快就将一麻袋的东西给啃食完了。
在那时候,张巡想到的是如何稳住军心,如何满足大伙的温饱,至于其他的伦理道德,都已经无法顾及了。也因此,睢阳成了一座人间炼狱,很多妇人、孩子、老人都成了将士们的口粮。我们真的难以想象那幅场景:“士兵们三五人坐在一起,手里拿着手、脚就啃起来,地上都是骨头......”那真是恐怖之极!根据《新唐书》的描述,那时候睢阳大约有三万人被士兵吃掉了。
并且,在守睢阳的时候,张巡还作了一首诗:
战春来如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此诗生动地记录了张巡等人所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异常艰苦的过程,表达了将士们坚韧不拔、誓死抗击叛军的坚强决心,是作者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杰作。
在这种环境下,张巡坚持了十个月。可是,睢阳最后还是没能守住,毕竟敌人的人数太多了。张巡被尹子琦抓住了。张巡面对尹子琦时,仍然镇定自若,他只恨不能杀更多敌人。尹子琦听说,张巡每次作战前都会咬碎自己的牙齿,以表决心。尹子琦不相信,于是,撬开了张巡的嘴巴,发现里面真的只剩下三两个牙齿。尹子琦开始敬佩这个汉子,决心劝降他。
但是,张巡不从,于是,就有人建议处决张巡,以免留下后患。尹子琦刚开始不同意,经过一番考虑后,只能默许了这个方案。最终,张巡被叛军杀害,终年四十九岁。后人对张巡的评价还是很不一样,有人说张巡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战斗过程中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当时,如果不是他坚守睢阳十个月,大唐王朝早就灭亡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的大唐王朝急需江淮一带的供给,而张巡坚守睢阳,保障了这个供给,稳住了后方。张巡延长了大唐王朝的寿命,是一位有功之臣。当然,也有人揪着张巡吃人的事实不放,一定要谴责他,说他违反人伦,竟然食用同类。张巡的这种行为确实突破了人类的底线,受到他人的谴责也是在所难免。
张巡祠坐落在河南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自唐代以来,睢阳人民多次建庙、祠纪念二人的功绩,现商丘古城内大隅首西街还有纪念他们功绩的“忠烈祠”。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重建了张巡祠。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