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3
导读

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军阀石敬瑭为了借助契丹的力量帮助自己讨伐后唐,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史称“儿皇帝”。 北宋建立以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数次北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随着内部…

自五代十国以来,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之时,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北宋王朝建立后,虽然挟统一之势,一度想要重振汉唐盛世,不过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与北方的契丹政权议和。然而岁币换回的和平始终是卑微与屈辱的,北宋在游牧民族的不断攻击之下,最终走向了衰败与亡国。

靖康之耻

关于两宋军事上的实力,历来不同的人群看法差异很大。在一些网民的眼中,两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确实非常强大,抵抗不住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后来的蒙古征服整个亚洲,用了差不多四十年的时间,而征服南宋,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得出了两宋军事实力史上最强的结论。而在另一些网民眼中,两宋时期空有繁荣的经济,军事上却是不断的溃败,由此得出了两宋军事实力史上最弱的结论。姑且不说哪一种观点更有道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两宋军事上都以防御为主是事实,而这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地方的丢失,那就是燕云十六州。

燕(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地处燕山山脉南北两侧,古长城一线。这里向北为内蒙古高原,向南则为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因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匈奴的统一,到突厥汗国的兴起,再到后世的契丹、女真、蒙古兴起,这里基本上都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重要地区。自秦汉以来,不管中原王朝政权如何更替,对北方的游牧政权是进攻还是防御,燕云十六州区基本上都控制在中原王朝的手中,并且在这一地区长期修筑长城。中原强则以此为基地北上,中原弱则以此防御游牧民族南下。

五代十国——后唐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即使是后唐时期,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契丹政权,李存勖并没有采取一味的防守,除了试图向南统一全国之外,对北方的契丹也一度保持着进攻的态势。而契丹政权在后唐军队的攻势之下,也明显放缓了南下的速度。

五代十国——后晋

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军阀石敬瑭为了借助契丹的力量帮助自己讨伐后唐,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史称“儿皇帝”。很多人说他是历史上最大的汉奸,其实真的是污蔑他了,因为石敬瑭根本就不是汉族人。当然了,他的这种所作所为,不仅影响了后晋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世历史的发展。

“儿皇帝”石敬瑭

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割让,直接造成了中原王朝失去了阻挡北方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也让中原王朝失去了为数不多的战马培养基地,骑兵上的劣势愈发严重。

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图

蒙古高原内部虽然平坦开阔,但是边缘的燕山地区却是地势崎岖,这里并不是骑兵的天堂,中原王朝若控制住这里,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如果游牧民族控制了这个地区,那么骑兵南下就没有任何屏障了,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宋初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斗

北宋建立以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数次北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随着内部问题的不断积累,北宋也逐渐丧失了进取之心,转为守内虚外。而契丹以燕云十六州为根据地,多次南下攻宋,双方多次征战,最后在澶渊议和。

澶州之战

当然了,也不能过分的夸大客观因素的影响,北宋军事上的软弱无力一方面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带来的军事上的被动,更重要的还是宋朝统治阶级自身的无能,以及守内虚外的方针,造成了数十万禁军屯扎在京师附近,而边疆却守卫虚弱,庞大的禁军对外不能保家卫国,对内反而要巨额的军饷来供养,国家积贫积弱,军事战斗力严重下降。

女真灭辽

而北宋末年,女真兴起,与北宋相约一起灭辽,面对着已经衰败腐朽的契丹军队,由北向南的女真越战越勇,打的契丹贵族不断的西撤,最后退到西域建立了西辽。而权宦童贯率领的北宋军队,依旧是软弱无力,毫无优势可言。在看透了宋军实力之后,女真没有继续向西追击契丹残部,而是选择了继续南下,拿下了燕云十六州,并以此为根据地转而攻宋,最终灭了北宋。

明太祖北伐

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确实很重要,它的丢失确实给后来的宋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把宋朝军事上的失败全部归结于燕云的丢失,恐怕就是小题大做,乱找借口了。一百多年以后,当明太祖的大军北上之时,依旧是一统华夏,收复了燕云地区。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搜狐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