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中豪侠到百万川军抗日_巴蜀地区延续上千年的侠义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92
导读

古蜀的侠义之道是巴蔓子将军的“将吾头往谢之”,唐代的巴蜀侠义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近代的巴蜀侠义是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如果说燕赵之地的侠义精神有荆轲和高渐离,那么古蜀的侠义之道便落到了巴国…

古蜀的侠义之道是巴蔓子将军的“将吾头往谢之”,唐代的巴蜀侠义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近代的巴蜀侠义是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古往今来,巴蜀之地的侠义文化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以时间顺序来看看巴蜀侠义文化的变化。

01 自成一派的巴蜀侠义

韩愈有一篇《送董邵南序》,里面开篇第一句便是“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人们一说到“刺客”、“侠义”等词时,第一反应就是燕赵之地。燕赵之地是战国时燕国和赵国的合称,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赵国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带。

刺客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很多文人诗词文章中都多有咏叹称赞。而恰恰很多知名刺客都来自于燕赵之地。古时刺客大多出身低微,昔日以“屠狗者”称呼。在《史记·刺客列传》里就记载了,燕人高渐离曾以屠狗为业。其好友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刺秦王未遂而被杀,高渐离替他报仇也未遂而死。

这两人或许是燕赵之地最著名的侠义之士,两人的壮举和情义一直为文人反复吟咏歌赞。

荆轲刺秦王汉代石画像(图片源自网络)

纵观中国上千年的侠义文化,巴蜀地区算是自成一派。

鸟瞰整个巴蜀之地,除成都平原以外,余者皆为高山大河所分割。这些地方崎岖难行,高山峡谷,道路险峻,时常还有猛兽出没。在与天斗的过程中,巴蜀先民形成了刚强勇武、剽悍耿直的气质。这或许就是最原始最朴素的侠义文化。

在先秦以前,巴蜀地区相对比较闭塞,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小,所以巴蜀地区的侠义文化亦自成一派。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地方志《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又云,“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华阳国志》中的这些记载并非是称赞之词。巴蜀先民勇猛善战的尚武精神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视他们为统治中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巴蜀先民也常被征召作战。左思在《蜀都赋》中便写道:“若乃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賨旅,玩之则渝。“

如果说燕赵之地的侠义精神有荆轲和高渐离,那么古蜀的侠义之道便落到了巴国将军巴蔓子身上。

《华阳国志·巴志》中是这样记载巴蔓子的故事。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

这个故事大意讲得是,当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内又发生了叛乱。巴国将军巴蔓子向楚国许诺以三座城池的代价,向楚国借兵平息内乱。巴国的叛乱平息之后,楚国派使者前来索要城池,巴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割,但是必须遵守诺言,于是他选择了自刎,用自己的头颅来酬谢楚国。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蜀地区侠义之道的代表,为古人所称赞。

巴蔓子将军石像(图片源自网络)

彼时巴蜀地区的侠义文化处于萌芽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侠义还有很大区别。

巴蜀的侠义始于高山峡谷,崇山峻岭的生存环境,此时巴蜀先民们表现出的最原始朴素的侠义已经种下了种子。这颗种子在后来豪侠文化中长期涵养下,诞生出了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侠义传统。

02 巴蜀地区特有的豪侠文化

巴蜀地区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侠义文化始于秦国兴起以后。

秦国兴兵吞并了巴蜀之地后,巴蜀之地和中原之间产生了大量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两地大量交流的使得秦文化的影响在巴蜀之地日渐明显。

战国时期,秦惠王攻占下巴蜀之地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移民。

还是《华阳国志》,此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 而《史记·项羽本纪》里也有同样的记载,“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不过当时秦国是将本国的不法之徒全部流放到蜀地。秦国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迁罪犯到蜀地一方面可以消除本国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秦国对蜀地的统治。

可能当时的秦王没有想到, “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的行为就如同养蛊一般,这为已经有星星之火的巴蜀豪侠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我们来看看秦王迁往蜀地的“有罪之徒”是何许人等。

秦始皇诛杀了嫪毐后,其“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而嫪毐关系密切的吕不韦,秦始皇令“其与家属徙处蜀”。一个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一个“贩卖帝王”的大商人,这些人及其家属就在蜀地相遇了。

《吕氏春秋》中足见吕不韦的野心(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说吕不韦是史上传奇的商人,那么卓文君的先祖则是富可敌国,掌握冶铁技术的大商人。卓文君之先祖本赵人,秦灭赵后便被迁居蜀地。《史记·货殖列传》上是这样记载的,“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这些强行被秦国迁到蜀地的移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

被迁谪的贵族,受牵连的门客,有罪的不轨之民,叛乱的地方豪族……庞大的移民中不乏豪侠之士。这些豪侠之士为原本朴素原始的蜀地侠义注入了新的元素。后来汉武帝又延续了秦时的政策,将山东、京城等地方豪侠统统迁往蜀地。这无疑二次充实了巴蜀地区的豪侠阶层。

随着中原地区的大统一,燕赵之地的豪侠势力被皇权极力打压,而巴蜀之地的星星之火却已经燎原。

中原的豪侠文化遇上了巴蜀之地的原始侠义会产生什么反应呢?

恰如嫪毐遇上了赵姬。巴蜀先民的剽悍劲勇为豪侠文化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和养分。而豪侠文化而为巴蜀先民吹散了迷雾,一时间巴蜀之地孕育出无数游侠。

不过这些变味的豪侠文化滋生出的游侠并不能称之为侠士,离真正的侠义精神差之千里。

前文说到的被迁谪的贵族,叛乱的地方豪族们在迁入蜀地之后,利用蜀地丰富的资源迅速就积累起巨量财富,又重新成为了当地的豪族。

如东汉刘宠为成都令时,史料记载道,“大姓恣纵,诸赵倚公,故多犯法。濮阳太守赵子真父子强横,宠治其罪,莫不震肃。郫民杨伯侯奢侈,大起冢营,因宠为郫令,伯侯遂徙占成都;宠复为成都,豪右敬服。有蜀侯祠。大姓有柳、杜、张、赵、郭、杨氏。豪富:先有程郑、郄公,后有郭子平。奢豪:杨伯侯兄弟。”

巴蜀之地豪族众多的后果就是吸引了各地的豪侠前来拜访投靠。彼时的巴蜀地区原始朴素的侠义被冲击地七零八落,逐渐转变为豪奢纵欲,不拘礼法的豪侠文化,这时已经有了“以武犯禁”的苗头出现。

不过这种苗头在刘备建立蜀国后得到了抑制,彼时的游侠很多被蜀国军中吸纳。《三国志·蜀书》中少见到游侠的描述,反而多了许多传奇名将的故事。

03 巴蜀文人的任侠

如果说武人的侠义之道是不拘礼法,以武犯禁,那么巴蜀之地文人的侠义之道则是任侠。

何为任侠?

“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谓之任侠。”

“任侠”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便是“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九个字。

巴蜀之地文人的任侠文化源远流长,从汉代的司马相如到近代的郭沫若,每个时代都涌现出无数的人杰。有的巴蜀文人性格豪荡使气,实为儒侠;有的巴蜀文人少年游侠,终其一生不悔。巴蜀之地文人的任侠形成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两汉至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如前文所述豪侠文化和豪强遍布蜀地,文人的任侠自然而然地便沾上了豪侠的色彩。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文人任侠”第一人。在各种史料中都有此类的记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剑伎》)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说司马相如的任侠还只是一种性格,那么李白则将任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人格中,并将它发挥得酣畅淋漓。李白少年时生活的绵州是一个豪侠活跃的地方。这一带古时盛产各种金银,吸引了各色三教九流的人物汇聚于此。当时本地豪强以“杨、杜、李”三大姓为主,李白的父亲李客迁居于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李姓可以提供庇护。

在这种豪侠活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李白,少时性格如何呢?

“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

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出了蜀地,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李白在出蜀以后,也是处处以侠客自居,每到一处必定行侠仗义。李白一身虽然屡受挫折,但是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游侠精神。可以说任侠已经成为了李白人格中的一部分。这一点在李白的《侠客行》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是何等放荡不羁,肆意洒脱。

李白(图片源自网络)

蜀地“任侠”形成的第二个时期在两宋至明清。这个时期中原早已大一统,巴蜀文人已经逐渐融入中原文人当中。此时任侠文化已经成型,有一套完整的任侠标准和体系,彼时巴蜀文人的任侠将就的是“侠性、侠情、侠骨、侠气”。苏轼便是这种任侠文化的代表。

苏轼的任侠精神来源于家传。其父苏洵所撰的苏氏族谱上有写道,“曾祖娶黄氏,以侠气闻于乡闾。”其叔祖宗晁“轻侠难制”。苏洵少年也曾游侠,他说自己“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苏轼身上自然而然地就带有侠义之气,其门人李之仪之妻胡文柔便说道,“我尝谓苏子瞻未能脱书生谈士空文游说之蔽,今见其所临不苟,信一代豪杰也。”

不过宋时的文人界并不欣赏这种任侠文化,唐代文人任侠可以邀取声誉,宋代文人却将这种文化视作放荡不学。苏轼将胸中的豪气侠情不得施展,只能寄情于文字。所以他的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放诞不羁的意味。

苏轼石像(图片源自网络)

其中从上面那个时间段的变化来看,中原文化对巴蜀之地的影响逐渐加深,文人的任侠文化也逐渐式微。到了明清时期,巴蜀之地的地方豪强进一步减少,孕育游侠的土壤不再有,巴蜀之地独特的豪侠文化圈子被打破。巴蜀地区文人的任侠文化逐渐和中原地区侠文化发展一致,再无自己的独有特色。

04 为国为民的“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时间来到近代,川人此时早已将巴蜀侠义文化烙印到了骨子里,映射到行动中,于是就有了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我们先来看几个数字,300万,15万,三分之一。

抗战八年来,四川出川抗战300万子弟兵,伤亡64万,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四川一省征兵额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队中,不到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抗战八年来,四川向全国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粮赋。四川人民在全国抗战八年时间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据统计从1941年到抗战胜利的4年间,四川共征收稻谷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

抗战时期,四川是中国参战人数最多、牺牲最惨烈的几个地区之一。川军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根据资料记载,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成都人民公园里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拍摄者黄锐琦)

从汉代的司马相如,到唐代的李白,再到宋代的苏轼,巴蜀之地的侠义文化消失了吗?或许百万川军出川抗日就是最好的答案。

侠义,不仅仅是仗剑杀人,不仅单单是仗义疏财。在民族大义明前,在民族危难之际,巴蜀之地的人民们或许重新找回了先民们的果敢勇猛,先民们的不屈不挠,还有先民们的忍辱负重,慷慨赴死。

川军们以劣势的武器,落后的补给,将装备精良的日军生生拦住。

侠之大者,也不过如此。

巴蜀侠义之道,在此时铸成了川军军魂。

【参考资料】

[1] 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 韩云波. 试论先秦游侠[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91 -97.
[3] 韩云波. 张扬蹈厉的川派武侠[J]. 今古传奇:2007(11):12.

【往期专题精选】

四川人嘴里的“锤子”到底是啥子意思?

说川普,是四川人最后的妥协

古代吃货大赛四川区:苏轼一骑绝尘,李白笑而不语,陆游外卡参赛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494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