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常接地气的诗人,白居易的诗,一向具有老少咸宜,谁都会念的特点,有“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究竟多浅显易懂呢?
根据《唐才子传》中记载,白居易写诗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写完后一定要读给家里的老妪听,听完后还要问她们是否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如果不能理解,白居易就会继续修改,直到大家都能一下子听出这首诗在讲什么。
老妪就是老妇人,有的目不识丁,只是在白居易家中打杂的。但白居易坚持做到让她们都能够理解,可以他的诗是有多直白了。
不过,这位“大白”诗人也会有意外的手笔,比如他的这首《花非花》就有别于他的其他诗,语意朦胧隐晦类似李商隐的风格,不看诗人的名字还真的猜不出是白居易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刚读第一句,觉得像是谜语诗。好像是花,可实际又不是花,好像是雾,可实际又不是雾,这到底是什么呢?
诗人并没有揭开谜底,而是让人带着好奇心继续探寻真相。花和雾其实自带滤镜光芒,组合在一起更有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后来琼瑶阿姨写了一部小说,也用了这个“花非花雾非雾”为题。苏轼也写过类似的“似花还似非花”,不知道是不是从中得出的灵感?
紧接着作者把笔触跳跃到半夜和天明,意象依旧模糊,但读来却是直白。半夜的时候来,天亮就走了,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细细想来,短短几个字真的耐人寻味。是露水还是寒霜?是明月还是美梦?时间的短暂更衬托出意象的美好。而这一切,却如梦一般转瞬即逝,像云一样漂浮不定。
白居易连着做一大串的比喻,使朦胧的意境环环紧扣,幻灭之中,有莫名的感伤和惆怅。
字里行间的绮丽温柔,诗词背后的耐人寻思,真正的谜底是什么反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美好而易逝的事物,抓不住留不下的遗憾心情。
整首诗活用了民间歌谣常用的三三七句式,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读起来有节奏感,也有独特的词律之美。
而用词还是白居易一贯的简单却不失优美的风格,整体意象缥缈空灵,带着一种朦胧的美,如行云流水般充满诗意。
不少人猜测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用意。不过,根据白居易将之编在《长庆集》诗集的《真娘墓》和《简简吟》之后,大概可以推测出诗人想表达的喻意,应该和前两首诗的追忆和惋惜之情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