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我们说过中英联合打捞队在广东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了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当水下考古队员,从沉船上凿开一个窗口进入商船以后,他们被眼前的发现惊呆了,在一个面积仅有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4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工艺精美,以至于有考古专家认为,如果能够将“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话,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经过十多年的筹备,广州打捞局终于做好了打捞“南海一号”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解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的前世今生。 通常情况下海上沉船的打捞办法是最传统的逐件打捞,也就是让考古人员直接潜到船上,将文物一件件发掘出来,再把船体拆卸,打捞到岸上,拼装还原。
那么这种方法适用于“南海一号”吗?沉船所在的海域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水太深,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将无法对沉船和船载文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和记录,这必然会造成不少珍贵文物考古信息丢失。为了更好的保护“南海一号”,中国人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设想,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风险巨大,但是多数专家还是认为整体打捞是最适合“南海一号”的打捞方法,并且给出了初步思路“将沉船及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箱里面,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地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可人为控制的环境保护较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博物馆内,进行科学的水下考古发掘。”可是,关于“海南一号”的整体打捞还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方案。国际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供其参考借鉴,珍贵文物毕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世界性难题,最终落在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现在总指挥吴建成的肩上。吴建成时任福建省打捞局副局长,他在打捞“南海一号”时最初的想用传统的围堰法,这种方法常见桥梁施工当中为了修建水中的桥墩,工程人员会在施工的位置用钢板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密不透水的局部空间,然后抽出围堰周围的水,桥墩就尅修建浇筑,这就叫围堰,那么可以是否用围堰法深入海底,将沉船和包裹沉船的淤泥海水一起围在其中,然后打捞上来呢?根据围堰法的要求交通广州打捞局制造了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达530吨的沉箱。沉箱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沉箱高5米,底部设计为向内收缩的斜角,方便沉箱顺利的插入海底淤泥中,上沉箱的底部预留了36对方孔,36根底梁将从中横穿而过。按照这个方案巨型沉箱被压入海底后,将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的淤泥,然后再从沉箱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闭的钢箱,把“南海一号”连同海水和周围的泥沙整体打捞出水,这个设计方案看上去是比较理想的,实际操作起来会和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吗?
2007年4月7日上午10点左右,打捞“南海一号”的巨型沉箱被放入海中,“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了序幕,11点45分沉箱被缓缓地吊起沉入水底,随后20多名潜水员依次潜入水底协助将入水后的沉箱完整无误的罩在“南海一号”的上面,当沉箱罩住“南海一号”后,打捞队就开始向沉箱上安置水泥块来增加重量,使沉箱下沉并切入海底泥层,确保“海南一号”整体包裹在沉箱内。可是当沉箱下水到位五天后,按照工程设计这个时候箱底应该切入海床十多米,整个沉箱应该是完全罩住沉船,令人意外的是切入海床四米后沉箱却停止不动了,突发状况让打捞人员始料不及,无人想到在上千吨的重压之下钢铁做成的沉箱居然无法切入柔软的海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沉船的周围有什么物质阻挡了吗?后来人们发现经过800多年的岁月,沉船本身重量的挤压,包裹船体淤泥的密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包裹“南海一号”的淤泥即使浸泡在水中,它也不像其他普通淤泥一般散开。高密度的淤泥阻止了沉箱的继续下沉,吴建成和其他的专家一致认为只要继续增加重量沉箱总会下沉到位,于是打捞工程队的工作人员将周围所有能压上去的水泥块,全部都压在了沉箱上,沉箱开始缓慢的下降,在距离成功还剩两米的时候沉箱又停止了。此时,沉箱上面的压载重量已经到了4000多吨,超过计划重量的四倍,而罩住“南海一号”的钢箱的设计已经不能在加压了,吴建成决定把沉箱到位后在挖泥、抽泥这样一些程序提前,通过挖开沉箱周围的淤泥,减少泥土的阻力。这个办法的风险很大,在沉船的周围开挖,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到“南海一号”,那这个办法还能顺利实施吗?在近30米深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潜水员的头顶就是随时可能倾塌的总重量达4000多吨的沉箱,但是仅仅通过微弱的感知和双手的触摸,在一批批潜水员的监视下巨大的沉箱缓缓下沉,直至最终到位。
剩下就需要给沉箱横穿底梁了,36根底梁重约5.3吨,长15.5米穿入上沉箱和下沉箱之间,在上沉箱下部形成一个托底,按计划每天完成一根,大约需要1个多月后“南海一号”就有望打捞出来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花了几天时间连一根钢梁也没穿入,如果不能完成穿底梁的工作“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将彻底失败。更令人挫败的事,在一个风高浪大的日子,一根钢梁居然在海底扭曲变形。然而造成海底梁穿入失败的原因还是淤泥,在设计方案中为了让钢梁在漆黑的海底穿越方便,为钢梁预留的洞孔比钢梁的直径大了很多,这样也导致钢梁在穿越过程中容易上下摆动无法保持平衡的姿态,最终导致钢梁被海泥架高无法进入另一侧孔位。虽然知道问题所在,但是却没有破解问题的良策。吴建成重新计划将将钢梁的头部改尖,以便减少淤泥阻力在钢梁内部安装小型水泵,利用喷出的高压水流冲重开淤泥,同时把沉箱孔洞改小,利于钢梁平行运动,这样最后是否能成功呢?从白天到黑夜一点一点,钢梁缓缓移动一班班潜水员交替工作,当午夜即将到来的时候船上的对讲机传来水下潜水员的声音,这是十三天来第一根穿过海底沉箱的钢梁。从这以后钢梁的穿越日渐加快,最快的一根只用了12小时,底梁穿好后工作人员还在梁与梁之间加防漏板和橡胶,以确保“南海一号”和周围的泥沙、水都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沉井变成完全封闭的沉箱。
2007年11月17日,亚洲最大的海上起吊船“华天龙号”驶向阳江上下川岛海域的“南海一号”,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出水作业正式开始,八点整“华天龙号”开始收紧吊绳,拉着和下沉箱已经分离的装载着“南海一号”的上沉箱准备出水,上午十点过后“华天龙号”正式开始起浮作业,16根钢揽有力的吊着已经浮在海中的“南海一号”沉箱缓缓上浮,从开始起吊到浮出水面前后经历了90分钟。这90分钟让中国几代水下考古人员二十余年魂牵梦绕的情节,终于成为了现实的感动。
四天后被固定在“半潜驳”上的“南海一号”沉箱到达了阳江海陵岛,沉箱上岸后被安排到几个去打气囊上缓缓前行,一天后“南海一号”最终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之中,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其水质、温度以及其他的环境都与沉船所在地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南海一号”将在这里等待着考古人员的发掘和保护。
这次考古,首先要将水池中的海水放到铁箱以下,之后考古队员会在近似陆地的环境下展开作业,在外界环境人工可控的条件下,以田野考古的方式发掘水下沉船遗址,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领域前所未有。
2015年1月28日,经过七年的保护和发掘,“南海一号”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等凝结物被逐层的清理干净,船舱内超过60000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经过考古识别这些瓷器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名窑瓷器构成,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展然如新,远非陆地上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的出现,其价值不可估量。“南海一号”沉船上的文物都是当时宋代的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价值更加的非同凡响。除了这些大量珍贵的瓷器外,其中最具价值的就是“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南海一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长有20米,排水量可达到600吨,载重近800吨,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我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截止到2016年1月“南海一号”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除了大量的瓷器,还有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套,铜钱大约有17000枚,那么装有这么多金银财宝和瓷器货物的“南海一号”,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沉没呢?根据船上瓷器的种类,如此多的器物只能在同一个地方采购,而在南宋初年泉州是全国各地瓷器的集散地,“南海一号”极可能从泉州一次性采购全部瓷器并集中上船,沉船的附近广东上下川岛海域没有礁石,全是泥底,水流情况比较复杂,因受气候变化发生海难的可能性较大。估计大家还想知道“南海一号”的主人是谁?这个根据打捞上来的瓷器底部清晰的保留着毛笔书写的文字,有的看起来可能是姓氏,有的却又像是地名,还有的像是官职,从船上还打捞上来一些风格独特的金腰带和金手镯,这些可能是外国商人佩戴的饰品,这些到现在都还是不解之谜。至今它的发掘和研究还在继续。
“南海一号”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实物资料,更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