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到现在网上流行着一句相似的话,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话可是说的没错啊,在民国时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也不少。就像当初村里的打更人孙达成,谁能想到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了富翁,一个成为了国父呢。
还有盛爱颐跟宋子文之间的恩怨纠葛,年轻的时候盛家看不上宋家,结果多年后还得求宋子文办事。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更早之前也有发生,当时有两户人家即将成亲,结果女方当场悔婚,还是妹妹自愿站了出来替嫁。而许多年之后男方成为了省长,当初悔婚的姐姐也是后悔都没用了。
这件事就发生在蔡锷身上,往往人们谈起蔡锷的感情可能都会想到他跟小凤仙之间的风流韵事。实际上蔡锷将军一生有两个妻子,原配是在年少无权的时候娶的。蔡锷出生于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他是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东亲睦乡蒋家冲的人。蔡锷的家庭是个贫寒的裁缝家,不过即使贫穷,蔡锷家里也让他从小就读书。
蔡锷没有辜负父母的期许,13岁的年纪他就考中了秀才。15岁更是考入了长沙时务学堂,老师是当时的革新人士梁启超、谭嗣同。梁启超对他特别赞赏,跟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是在这个时候,家里给他找了一户刘姓人家。古人结婚都比较早,又向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蔡锷也没有拒绝。
刘氏比蔡锷要大一些,蔡锷的父母觉得这样还是比较好的。不过事情刚定下没有多久,蔡锷就去了上海南洋公学就读,那个时候他们年纪尚小,就想着定下再说,然而没有想到的是,1899年,蔡锷去了日本就读。这一读就是四年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刘氏家里大概是觉得年纪大了拖不起了。他们跟蔡锷的父母说了,不过因为蔡锷在日本也只好读完才回来。
蔡锷回来之后双方立马就开始准备婚礼,结婚的前几天,原本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成婚的那一天。谁知道的是,刘氏自己说不愿意嫁了,她态度十分的强硬,不管自家父母好说歹说,就是不愿意嫁。原因大概是觉得蔡锷耗了她这么多年,蔡家又比较贫穷。在刘家父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的时候,刘氏的妹妹站了出来,说自己愿意替姐姐嫁过去。
于是蔡锷跟刘氏的妹妹结了婚,因为蔡锷跟刘氏实际上也没有见过多少面,加上时日长久。蔡锷也没有认出来,最后还是这位小刘氏不愿意欺瞒丈夫自己说出了真相。不过只说是姐姐已找到了心爱之人,自家也不愿意违约,所以自己嫁了过来,希望蔡锷不要在意。这位替姐姐出嫁的女子,蔡锷的原配夫人就叫刘新英。
蔡锷从小接受文学,但他在日本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所以他毅然弃文从武,1902年的时候还考入了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之后担任了多省的要职,蔡锷先是成为了云南府的都督,后来还成为了四川省的督军兼省长。想必刘新英的姐姐也是后悔了吧,倘若当初嫁的是她,那现在成为省长夫人的就是她了。不过后悔也是没有用了,当初拒绝的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