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校长致信家长刷屏,比上网络课更重要的是这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65
导读

平台成了出气筒,甚至在视频中直接唱出了「被选中我也没办法」「大家都是我爸爸」的求饶。 儿子做的菜在同学聚会上大受欢迎,但有人问了扎心的一句话: 你来自哪里,时差是多少? 在「爱的误区」中,…

最近,一封校长信刷屏。

杭州的一位校长宣布「不寄课本,不开直播网课,让孩子多运动学烧菜」。

这样做的原因有三:学生注意力时间短、网络效果不佳、亲子关系紧张。

言语间丝毫没有只争朝夕的决绝,但客观冷静和关爱家长的柔软,深深打动了很多父母的心。

涉及孩子教育问题,家长们的态度永远都是使命必达,几乎鲜有在乎「使命」的意义与达成的成本,特别是对于5000万中小学生的统一行为,更不敢慢待。

「停课不停学」说的是孩子,苦的是家长。

上课的是学生,逼疯的是家长

这几天有网上流传一个段子:5000万中小学生集体出征给某网课平台打一星,用反讽的口气发泄不满。

要知道评分太低,APP就会被下架,平台实在坐不住了放出求饶视频。

打开这款APP的评论区里,果然吐槽一片。

学生说,每天打卡真的烦,我写个作业还要来拍个样子。

评论中也不乏家长的口吻,老师什么事都不用做,全是家长做。

平台成了出气筒,甚至在视频中直接唱出了「被选中我也没办法」「大家都是我爸爸」的求饶。

一口无奈的锅。

不过,平台可以幽默「求饶」,但在这场网络大课堂中,背负辛苦的家长们除了坚持又能怎样呢?

网上有一张图让我特别震撼。

孩子们上窜下跳让人看着好笑,但镜头外那些集助教、书童、保姆、网管于一身的家长们却让人心酸。

手机交流打卡,平板上课,打印机出题。

花了大价钱不说,自己还要快速提升出网管的潜力,搞网络,联设备,随时解决突发情况,账户是什么,密码忘了,视频卡顿,掉线了快来看看啊……

更搞疯家长的是,还要回应好几个微信群、QQ群,上各种平台直播间占位,十几个APP轮番切换。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咬牙也要上。然而,摆平了这些麻烦并不是结束,亲眼目睹自家孩子学习时的糟心样,才是更猛烈的暴风雨。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小升初,上了三天网课,折腾了三个地方,从餐桌到阳台再到书桌。

找笔、找橡皮、换笔芯、喝水、吃苹果……真正放在学习的时间和注意力其实寥寥无几。

「神兽」上网,逼疯家长,这看着笑惨又透着心酸的一幕何其眼熟,浓缩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平常。

家长的毕生追求,就是为孩子付出

曾经,有段视频在网上流传。

远在国外的儿子突然留言要学做西红柿炒鸡蛋。父母凌晨爬起来打鸡蛋,切番茄,细细念着个中窍门,录了视频给儿子发过去。

儿子做的菜在同学聚会上大受欢迎,但有人问了扎心的一句话: 你来自哪里,时差是多少?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说实话,我从这段视频看出的不只是父母爱的可怜,还有儿子被爱的可怜。

视频中,儿子习惯性把问题抛给父母,把风光留给自己,看起来不懂事,但反过来想,这不就是家长们养出来的么?

为孩子设想周全,服务到位,看不得他们受半点委屈,吃些许亏。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习以为常。

这段视频让很多家长有种被理解、被发现的感动,但热泪之后,该怎么爱还怎爱。

在《朗读者》中,马伊琍讲了小时候学跳舞的故事。舞蹈课要2个多小时,马伊琍在里面学,爸爸骑车送马伊琍,课程中在外面等,下了课再把女儿带回家。

如今依然,只不过是条件好的家庭用汽车替代了自行车。

朋友家住在近郊,每逢周末带孩子出来上小班,经常是上午一节,下午一节。

经常早晨8、9点钟就出发,孩子上课,她就在车里等。下了课,匆匆忙忙带孩子吃个玩,玩一两个喜欢的项目,晚上到家已是满天星辰。

时光轮转,当年的孩子变成今天的家长,为子女甘当春泥也越发极致了。

似乎你不给孩子报各种价格昂贵的班,不倾尽所有整一套好学校的学区房,不能对孩子的未来可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家长。

另一个朋友,为了继承一个8平米的地下室几乎和所有亲戚撕破了脸,还不是因为这个陋室挨着德艺双馨的好学校么。

舍己为娃的付出是种惯性,谁也不知道最终停下来的结果是什么。

家长拼命付出,也在拼命拒绝一个现实:

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

很多家长都很认可一个理念,不管终点在哪,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不拼尽自己的付出,都是对孩子的残忍。

但这种无私的爱究竟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还是我们陷入了某种自己给自己设下的误区?

《特别狠特别爱》说的透彻, 满足、关怀、热心、爱,都仿佛有伟大的牺牲奉献的味道,因为从症状上看,陷入爱的误区的父母正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

在「爱的误区」中,对自己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是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迷雾。

我们走不出去,是因从内心中抵制一个现实:我们的孩子终将重复我们的平凡。

有句老话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可巧,BBC拍摄了一部真人成长纪录片《人生七年》,选取了不同家庭背景的7岁幼童,听他们谈梦想、谈生活,谈天说地。

每七年拍一次,如今这些孩子已经从黄发垂髫步入天命之年,

第一集中,20几个孩子并没有多少差别,他们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想法,纯真质朴毫无掩盖。

七年之后,他们变得内敛了。

再七年,有的孩子开始质疑这个部片子存在的意义。

又七年,有些孩子已经消失不见,不知人生几何。

七年复七年,有人结婚、生子、又离婚,有人从焦虑的朋克少女成为温柔的母亲,有人当了大学教授,也有人成了流浪汉……

稚嫩的童言和真实的生活碰撞,软萌的面庞与岁月苍老重叠,直击人心。

整部纪录片极少谈及父母,但有一个细节却道出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来自富家庭的孩子一般不会过得太差,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逃不开生活的艰辛。

在所有贫穷的孩子中,只有一个逆袭成功,长大之后成为一名教授,但他尝的艰辛也一定是超过别人的百倍。

我们不是来讨论《人生七年》中的贫富不公,而是通过现实的冷酷看清一个问题,大多数孩子终将会成为父母的轮回,过着平凡的日子。

父母的付出没有错,只是不要太执拗

《我家那小子》节目中,朱雨辰和他的妈妈成为全场的焦点。

40岁的朱雨辰,烧得一手好菜,住处整洁有序,但他没有女友,鲜有高朋,事业停滞,充满焦虑。

而这一切,也许跟贴身照顾他的妈妈有关系。

给儿子铺床、做饭、熬汤水,甚至干预他的每段恋情。

活成忍者的父母,必有活成隐者的孩子。朱雨辰说自己活成了一只桶,倒进什么都能承得住。

这是我听过最悲哀的一句话。

一位精神矍铄的妈妈活成了保姆,一个大有作为的孩子活成了一只倒什么都承得住的桶。

哲学家弗洛姆说: 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而有一种「放手」叫做「接受」。

有一位学霸妈妈写过一篇文章,讲述了她接受自己儿子「学渣」的心路历程。

她是硕士,爸爸是博士,两人在最好的年纪优生优育出一个健康的宝宝。但怎奈天不随人愿,不管她怎么付出心血,孩子就是一枚不开窍的「学渣」。

终于她放下了所有父母都会有的焦虑,接受了孩子资质一般的现实。但也从此刻起,母子之间柳暗花明。

孩子虽然成绩不佳,但优点也是闪闪发光,努力又听话,会做家务、会关心人,开朗、仗义、乐于助人,人缘特别好。

这些都是未来受社会欢迎的标签。

我们为孩子付出所有不是错,但在在这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人,要看清自己的奉献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价值。

不然,我们的牺牲有可能被感受成「绑架」,我们的「舍己」有一天会成为超乎自己承受的「廉价」。

更可怕的是,在这种影响下长大的孩子会把错误认作理所应当,会将重复带入自己的人生。

原本,我们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艰辛,不是么?

放开孩子,更放过自己。

-图片来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小木虫:《娇娇妈》特约作者,以笔修心的小木虫。

嗨,我是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家庭教育平台。我的文,偶尔理性冷静、偶尔温暖深情。但愿,我们相识后,你懂自己也懂孩子。娇娇妈(ID:jiaojiaoma8)。本文由公众号娇娇妈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点击☞“她没被确诊,却判了死刑”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