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4
☀
01
上学期有一次单元测试我儿子没考好,有一门课的成绩低于全班平均分好几分,几乎要倒数,尽管我知道成绩浮动是很正常的事,尤其低年级,成绩更加无法全面反映孩子的学习状况,但焦虑的情绪仍然无法消除。
我心里很清楚,我的焦虑有一些不合理,这源自于我个人成长经历中和学习成绩相关的一些体验,在我的小学阶段,是不被允许考不好的,考全班第二都是灾难,唯有全班第一能让所有人开心(心疼自己三五秒先)。
我不希望在焦虑的感受下去处理这件事,觉得这样很可能处理不好,还把我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所以我不打算主动跟儿子说起这件事,除非他主动跟我讲。
可是我的焦虑它还在啊,仍然在影响我的行为。
晚上,我老公下班回家后吃晚饭,我儿子在一边写作业。
焦虑的心情让我等不及想找人倾诉,于是轻声地对我老公说:“他今天没考好。”
我老公见状也同样轻声地询问我什么情况。
这时候我儿子突然转过头大声问我们:“你们在说什么?”
我还想继续隐瞒,就故作轻松地说:“一点小事,不要紧的,你写你的作业。”
我儿子继续大声喊道:“到底在说什么?”他看上去又焦急又不安又生气,脸都红了。
看着他的样子,我突然间醒悟过来,我错了。
一直以来,我坚信,真相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我以为自己对待孩子向来能做到真实、内外一致,而今天,此刻,这一信念却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人啊,要逃出自己的牢笼是多么不容易。
于是我对他说:“我在跟爸爸说你们今天单元测试的事,你没有考好。我担心你知道了感到难过,所以就小声和爸爸说,不希望你听见。不过我现在知道了,我这样做给你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可能不对。”
我儿子听后,紧张僵直的身体姿态瞬间松弛柔软下来,问我:“我考了多少分?”
我如实回答。
他有点受挫地说:“真的考得挺少的。”很快他又强硬起来,坚定地对我和他爸爸说:“以后不准你们讲悄悄话,我不喜欢,不管我的什么事,都不准悄悄讲。”
我说:“好的,没问题。”
我儿子放心了,转身继续写作业。看他后来的状态,似乎无论是没考好这件事情还是刚才的这场风波,都没有在他心里留下疙瘩。
我于是也更加坚信,对待孩子,真实、内外一致是多么重要!
很多时候,父母会为了孩子考虑,刻意对孩子隐瞒一些事情或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心这些会给孩子造成所谓“负面影响”。我们以为强颜欢笑可以掩盖悲伤与愤怒,以为不说孩子就不知道,以为这样就可以隔离掉一部分我们不希望孩子面对的现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尽可能好的养育环境。可是,存在的就已经存在,不说它也存在,除了语言,还有很多别的途径在彰显着某种现实的存在,一声不自觉的叹息、默默留下的眼泪、失神的发呆、心神不宁的踱步、突然爆发的愤怒……当然还有如我这般憋不住的“悄悄话”,都在“出卖”着我们的内心。
这些内外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会激发想象,而想象是无边无际的,“到底是什么让我的爸爸妈妈如此忧虑不安都不能让我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隐瞒我呢”,这样的困惑下,孩子很可能会想象出比实际问题严重或可怕得多的内容,而这样的想象里,孩子是孤身一人,恐惧又无助,这对孩子的安全感是很大的威胁。
同时,这也会让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不信任感。而不信任感直接威胁着亲子关系,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关系破坏了,教育很难发生积极作用。
摄影:籁多多(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02
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无法觉察出大人真实的情感。这大错特错!孩子越小,对抚养者的情感越敏感,越是能够感知到那些言语之外的非言语的内容,比如,语气、表情、眼神、动作、行为……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也就是婴幼儿时期,倾向于认为大人是诚实的,认为大人的语言是诚实的,他们的非言语内容也是诚实的,那么,当我们内外不一致的时候,对于婴幼儿而言,这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现实信息,这样的信息对儿童来说非常难以组织,比起知道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两个矛盾却又似乎都真实的信息会让婴幼儿更加苦恼,就好比“这既是苹果,又是铅笔”一样不能理解。如此,当孩子看到大人笑,同时又感觉到大人深深的悲伤时,他的感受会是很困惑而挣扎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16个月大的婴儿坐在照料者的腿上,观看“鞋”和“猫”之类熟悉事物的照片。照料者戴着眼罩,以防他们无意识间影响婴儿的行为。每张照片出现的时候,实验员会给出名称(“鞋”“猫”)。有时,实验员会故意给出错误的名称,例如,将一张鞋子的照片说成是“猫”。婴儿事先已经从照料者那里学习到了什么是鞋子什么是猫,错误的名称让婴儿变得非常苦恼。所有婴儿都试图纠正实验员,他们要么自己说出正确的名称,要么摇头或指向自己的鞋子,有些甚至试图拿走照料者的眼罩来寻求帮助,还有的会开始大哭。(出自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
研究发现,婴儿会假设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是有目的的,他们对成人行为背后隐藏的意识状态是有所了解的。在这个实验当中,让婴儿苦恼的不只是互相矛盾的信息,还有给出矛盾或错误信息的大人的意图,即“大人为什么要把“鞋”说成是“猫”,这些都让婴幼儿非常不安。
没错,我们的孩子不会轻易放下那些我们有意隐瞒而实际上他们隐隐感觉到的内容,他们或者对我们刨根问底,或者一个人独自苦苦思索、想象,而后者会将孩子置于非常孤独的境地。
当这些内外不一致的信息给孩子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惧过于强烈时,可能会造成孩子屏蔽外界那些让他苦恼的信息,进而形成自闭倾向。
不一致的信息会让人在识别现实与幻想之间形成障碍,造成对外界环境感知上的不现实感,严重时,可造成一些精神病性障碍。
英国精神病学家莱恩治疗过这样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一个叫马娅的病人。她的症状包括幻听,非现实感,疏离感,举止呆板,退缩,她声称自己是机器而不是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想法和感情都受别人控制。如果单独接触马娅这个人,人们会觉得她的症状完全是自发发生的,因为她幻觉的内容完全无法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线索。
但是当马娅和她的父母呆在一起,并且观察他们之间互动的时候,关于马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就开始有了更多的解释。马娅有妄想症状, 她坚信身边发生的某些看起来与她无关的事情实际上和她是有关的,她相信在她父母之间正发生着某些她无法了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和她有关。
于是研究人员邀请马娅的父母一同接受访谈,访谈时她的父母二人不断交换着一系列的信息,包括点头使眼色、打手势会心微笑等,连工作人员也很容易发现这些小动作,可是当马娅指出来,她的父母却矢口否认,并且一如既往地否认。他们会说:“你是什么意思啊?什么眨眼睛?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而马娅明明看到了!父母的回答就好像是在说:你看到的是不存在的。
如此,马娅就会去怀疑自己所看见的,那是真实的吗?或者,父母之间的这个行为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
马娅的许多所谓妄想症状之所以出现,和她对自己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和对现实的不确定感密切相关,她不能确信那些她看到的事情确实在发生。
(当然,精神分裂症这样严重的精神障碍是有一定的基因基础的,但后天的环境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遗传,遗传的是基因的易感性,易感性,通俗地说,就是这种基因所决定的特质会表现出来的可能性。)
许多原本健康的孩子,就是在成长环境中日积月累制造的扑朔迷离、充满猜测和不确信的鬼魅气氛当中,慢慢出现了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03
许多父母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情感和体验,或者不愿面对自己的行为失当,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消极的评价,自己不能接受,也不希望孩子发现,于是他们试图在孩子面前假扮成一个完美的自己,去掩饰自己的无能、懦弱、贪婪,甚至扮演成另一个人格去欺骗孩子,希望孩子感到他们是一个好父母,或者他们觉得这样会更为省力少花心思,殊不知,这对孩子的心理精神却可能是很大的摧残。
孩子依赖父母生存,因此他们会选择无条件的相信父母,当父母轻而易举地去欺骗孩子,而孩子一边相信着父母,一边又发觉到另一个事实时,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我怀疑: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究竟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那么父母的解释又应该如何去理解呢?父母矢口否认他们的意图又是什么呢?长此以往,孩子对自身、对他人、对环境都会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那是何等痛苦的体验。
再想想最初当我们做父母的自以为是对孩子好而刻意隐瞒的一些实情,它们当真就比让孩子陷入这样的困境中更可怕、更会让孩子受伤吗?
就比如说,文章开头谈到的我所担心的我儿子被成绩打击或者被我的焦虑所影响,就算这些真的发生了,当真就比后来他看到我和我老公窃窃私语带来的苦恼更多吗?事实证明不是的,当我说了真话,并如实告诉他为什么我一开始想隐瞒之后,他一下子就放松了,当天晚上后来他一直很平静,而且他并没有被这次成绩挫败,他对学习的兴趣没有改变,后来的考试成绩又提升回去了。
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经历的一些的不顺、痛苦,也是孩子应该学习去面对的挫折,在挫折中反思、调整、学习,成长就发生了。人生本就充满挫折,回避不了,过度的保护却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
摄影:籁多多(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04
那么,如何对孩子说真话呢?说真话就意味着对孩子毫无保留吗?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毫无保留,我们当然也有保留一定内心空间的需求和权利。
我觉得,说真话,首先要求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与我们对等的、完整的人来看。就是说,我们不要自以为孩子和成人有太多不同,不要以为孩子好骗,我们如何对成人说话,就如何对孩子说话。如果我们不会对我们的伴侣隐瞒自己被解雇了这件事,那么也就不要对孩子隐瞒。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承受不了某个现实,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觉得承受不了,若我们能够坦然应对人生中的不如意,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同时,孩子也从我们身上学到了这份坦然。而如果我们做不到坦然,那么也请诚实地面对自己,即承认自己做不到,那么孩子也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坦诚。
很多父母会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即使孩子发现了,父母也往往会否认,“没有啊,我没有不高兴”,这就是撒谎了。诚实的回应应该是“是的,正如你看到的,妈妈是不高兴。”如果怕孩子担心,完全可以和孩子沟通,去了解他如何看待这件事,然后再进一步处理。也可以跟孩子说:“我们的心情是在不断变化的,妈妈不会一直不高兴的,只是妈妈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和消化。”
孩子担心的不是妈妈不高兴,而是怕妈妈出事情,进而威胁到自己,那我们让孩子知道,不高兴不等于事情很糟糕,就算事情糟糕那也不意味着处理不了或有多大危险,妈妈不会有事,他也不会有事,孩子就放心了。这比起孩子自己的想象,不知道要踏实多少!
当孩子有某个需求我们无法满足时,同样需要跟孩子说出实情!
比如,由于心情不好、身体不舒服或忙碌等种种原因,我们无法和孩子互动或陪伴孩子,也不必过于勉强,完全可以正面拒绝孩子。比如,可以说:“妈妈现在心情不好,让我心情不好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只是这样的心情下,妈妈无法陪你。等妈妈调整好心情,我们再一起玩。”在我和我儿子相处的过程当中,我经常这样回应他,他完全可以理解,极少出现死缠烂打,一个人玩时看上去也挺舒适自在,他经常会玩一会就问我:“妈妈,你现在感觉好点了吗?”看,我这样的真实回应也让他学到了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了做一个想象中的好父母勉强陪伴孩子,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很容易发生一点点小事就爆发无名火的情况,这个伤害恐怕比拒绝孩子要大。而且,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发展同理心,也是孩子的成长任务之一。
再比如,孩子想要或想买某个东西,我们却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或者我们就是不想给不想买,直说真实想法无妨——“今天我们事先没有要买玩具的计划,我不想临时打破计划。”“我现在无法很快决定是否要给你买这个玩具,我需要时间想一想,在我想清楚之前先不买。”“妈妈觉得某个东西有些贵,以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担负比较吃力。”或者直接干脆说”妈妈不舍得买”,都没有问题。这些本来就是我们一开始想要拒绝孩子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父母会羞于拒绝孩子,觉得不满足孩子或拒绝孩子,自己就不是好父母了,然后自责,羞愧和自责真是太让人难受了,难受得想摆脱,于是就想否认它。常见的否认和摆脱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这种羞愧和自责转移到孩子身上,去责备孩子不懂事,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需求,奢侈浪费等等,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不仅不真诚,且对孩子是种伤害。
很多时候,类似这样的过程会很快发生,快到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是潜意识骗了我们,即我们自己骗了自己,对自己都不诚实,又怎样对孩子不诚实呢?
减少或避免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时常反思自己:是什么让我这么难受?真的是孩子的错吗?让我难受的那个想法,比如“不能满足别人是我不好”,真的就是合理的吗?……经常做这样的反思,我们就会一点点靠近真实的自己。
拒绝孩子之后,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需要去共情孩子的感受,比如可以说:“被妈妈拒绝了可能你不开心,妈妈理解这种心情。”孩子感到需求和情感都被看见被接受了,就不大可能产生太剧烈的痛苦。
摄影:籁多多(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诚然,有时候实情着实让人痛苦,如果实在无法消除顾虑坦然说出实情,也不必强迫自己说出,违背自己的意愿本身也是一种不真诚。而且也确实存在着一个问题:有些重大的创伤事件不一定合适年幼的孩子知道,有些创伤对心灵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我认为这时候可以对孩子保留,但保留不意味着撒谎,保留是说,不必和盘托出所有的细节,但所说出来的应该触及真相。同时,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知道些什么,对于孩子已经知道的,不要去否认,而且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及时回应。
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关心的事情很重要,你也有权知道,可是,妈妈现在有些顾虑无法说出来。你可能很担忧,但你会没事的,妈妈也会没事的。”或者,“没错,正如你所知道的/感觉到的,确实发生了很糟糕的事,但妈妈可以面对这件事,我们都会没事的。”当然,真的觉得没事才可以这样说。当孩子感觉到抚养者足够强大有能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安心很多。
但不要想着永远对孩子隐瞒,等到孩子的心智发育到了可以承受实情时,我们应该对孩子说出实情。
当下,我们正共同面临着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威胁,和孩子交流有关疫情的事情也需要真实。不要为了引起孩子注意而故意夸大疫情的危险给孩子造成与现实不匹配的恐惧,也不要为了避免孩子产生恐惧而有意淡化疫情的危险,应该客观地向他们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用科学知识、数据等信息,以及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让他们尽可能如实地去了解现状。在和孩子交流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他们知道些什么,以及有什么看法,孩子们很有可能从电视、网络或者他们的朋友那里听说了新冠病毒,弄清楚孩子了解了哪些知识,又存在哪些困惑,回应就可以更加贴近孩子的感受和认识,也更有针对性。
除了上面列举的一些情况,生活中会触发我们违背内心、表里不一的情况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肯定做不到任何时候都真实,那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我们不需要这样,而且信任感、安全感是一种整体感觉,基本真实就可以。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对自己有这样的期待,期待我们尽可能的真实,太多的父母,他们的不真实似乎是偏多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带着“真实”这个期待,我们需要经常反思自己,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先自己对自己真实,才可能做到对孩子真实。
是这样的,我们在抚养孩子长大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我们成长。
作者:籁多多
实名-许荣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苏州尚想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询师
苏州市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FM95.7苏州儿童广播长期特约专家嘉宾
儿童节目主播
心理咨询职业特长: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恋爱婚姻困扰、人际关系、个人成长探索、亲子关系、儿童心理咨询。
目前累计咨询700小时以上。
咨询收费:400元/次(50分钟)
投稿 / 合作 / 转载 联系 微信号:hfzs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