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在家的“吃货”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39
导读

在南京,有回味悠长、号称“六朝风味”的板鸭;有鲜细肥嫩、泛着桂花馨香的咸水鸭;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烧鸭、卤鸭、烤鸭……甚至连零零碎碎的鸭杂和咸腥的鸭血也能配上透亮的粉丝,做出一碗适口充肠的鸭血粉丝汤。 …

吃,常被看做一件挺俗的事儿。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些讥讽。然而事事有变,这几年美食博主大行其道,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吃货”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爱美食、懂生活的朋友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表明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

吃,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而是融于言行,关乎礼仪,近乎信仰。

今天,跟亲们分享《吃货辞典》,一份关于“吃”的心得体会,一份下厨时的灵感来源。

1.红烧肉

什么是“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我们老祖宗眼里,所谓“家”就是房子里有一头猪。这猪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用来吃肉的。从《木兰辞》的“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到沈炯的“猪蠡窗悠哉”,肥头大耳的猪不仅在古人的生活里,也被古人写进了诗文。就连那位以风雅著称的乾隆皇帝,也留下了“夕阳芳草见游猪”的诗句。

猪肉的吃法千千万,普及程度最高的恐怕非红烧肉莫属,堪称最接地气的国菜吧?

尽管各地都叫红烧肉,但做法却无一定之规,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必选五花三层的猪肋条。烧肉不但可以用水,还可以用绍酒,甚至有啤酒。黝黑黝黑的大铁锅先用大火烧开半小时再改用小火慢慢焐着,焐得时间越长越出肉味儿。那份醇厚完全仰仗着漫长的时间和踏踏实实的功夫。直焐到作料的滋味深入到瘦肉的每一丝纤维、肥肉的每一颗油滴里,才能烧出妙不可言的极品。盛进大碗带着浓浓的锅气端上来,整个家里都香透了。

有人把肉炸了再烧,这样做的肉不会收缩,看着漂亮,而且省火。不过炸过之后油会封在肉里,吃上两小块就难免腻了,而且口感也不够软烂。对于吃肉,首先是味,其次是香,再次才是色。好的红烧肉入口松润,咬上去有微弱的抗拒力,稍微一咀嚼就酥烂无形了。

有些地方人烧肉要加各种配料,比如冬笋烧肉、梅干菜烧肉、栗子烧肉、百叶结烧肉、鳗鲞烧肉等等。不过,至醇至纯的红烧肉只用鲜酱油和冰糖慢慢地焐,那才算得上是三个月忘不掉的肉味。

2.鸭血粉丝汤

金陵自古善食鸭。南京附近出产的鸭子,春天觅食河湖里的鱼虾,秋天饱餐水田里的稻谷,汲取了江南丰沛的养分,自然拥有非比寻常的美味。在南京,有回味悠长、号称“六朝风味”的板鸭;有鲜细肥嫩、泛着桂花馨香的咸水鸭;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烧鸭、卤鸭、烤鸭……甚至连零零碎碎的鸭杂和咸腥的鸭血也能配上透亮的粉丝,做出一碗适口充肠的鸭血粉丝汤。

鸭血粉丝汤的主角当然是鸭血。把宰鸭后的鲜血滴入加了盐的温水里,鸭血迅速凝固成绛红的血块。上笼屉蒸熟,加工成一块块血豆腐。再经过冷水浸泡,为了去腥,也能让它变得细嫩。不过用之前还要再煮,才能把腥气彻底逼出去。也可以滴上几滴柠檬汁,吃起来口感更润滑。

仅有鸭血是不够的,还要有鸭肫、鸭心、鸭肝、鸭肠,这四种鸭杂放在一起叫做“时件”。鸭肫撕去肫衣处理干净;鸭肝切成小块;鸭心破开了洗净血污;鸭肠更不能少,用醋搓揉后切成一寸来长,这可是众多鸭血粉丝汤的“粉丝”们的最爱。时件准备停当,按照类似制作盐水鸭的工艺腌制烹煮后,切成条片,这些就是鸭血粉丝汤里的精美配料。不过,若说精华,却是那锅澄清香醇、鲜沁肌骨的老鸭汤,那是用整只老鸭加上调料精心熬炖了很久很久才成的鲜美琼浆。

将切成麻将牌似的鸭血块下进老鸭汤里煮了,再加上些鲜咸适口的时件片、一把晶莹剔透的红薯粉丝、几块炸得金黄的豆泡,撒些辛辣的胡椒粉,配上碧绿的香葱、香菜,就做出了一碗滑爽甘美的鸭血粉丝汤。虽说并没用什么昂贵的材料,但品一口漂着鸭油的汤汁,吸一缕纤细滑顺的细粉,尝一尝鸭血的细腻、鸭肫的筋道、鸭肝的香糯、鸭心的健硕,特别是那滑脆耐嚼的鸭肠,但觉鲜嫩之气滋润了喉咙,温暖了肠胃,两腋习习,浑身轻松,金陵的春江水暖尽在这碗汤里。若是再吃上个酥甜的鸭油烧饼,就可谓尽善尽美了。

3.炸酱面

常有朋友问我:北京哪家馆子的炸酱面最正宗?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北京街头出现专门的炸酱面馆子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在早先,炸酱面都是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家常 饭,进不了馆子,也不算是街边随便点补的小吃。

家常便饭没那么精细,通常是亦菜亦饭的一大碗,于是有人家擀面、抻面,把京黄酱炸透了再配上面码儿拌面条儿,日久天长形成了一套规矩讲究,也就发展成了后来京城里最接地气的名吃炸酱面,可算是将就中的讲究。

炸酱可以单用京黄酱,也可以加些甜面酱。大豆酿的黄酱是醇香的,白面酿的甜面酱透着丝丝鲜甜,再放上有肥有瘦的大肉丁儿,荤素搭配,不紧不慢地炸上半个多钟头,火候到家时撒上喷香的葱花。用这样的酱拌面怎不让人感觉甘沃肥浓,香溢齿颊。炸酱还可以有许多变化,比如用炒鸡蛋代替肉的木樨酱,还有茄子丁炸酱、黄瓜丁炸酱,甚至可以用里脊、虾仁、玉兰片炸成鲜美的三鲜酱等等,种种滋味各不同。

酱炸好了,自然要拌面。北京人吃面除了三伏天要过水凉吃以外都讲究吃“锅挑儿”,就是刚出锅的面挑到碗里浇上佐料立刻进嘴。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面条儿的利落。若是怕面坨了,还可以浇两勺用开水冲泡的虾皮汤,不但嘴里透着顺溜,而且味道也更鲜了。

吃炸酱面一般要配上不同的面码儿。面码儿并不是花样越多越好,而要讲究个“顺四时”。比如清明前后刚滋出嫩芽的香椿,切一点细细的末子撒在碗里,整个屋子都清馨无比。新摘的小萝卜切成丝当面码儿,其清爽甜美是其他菜蔬无法比拟的。三伏天里配炸酱面吃的当然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很多人吃黄瓜并不切,而是端着碗面,举着根黄瓜,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既便利又开胃。若是进了十冬腊月,外面冰天雪地,待在家里趁热吃碗炸酱面,配上开水焯过的大白菜头丝,浇上腊八儿醋,就上两颗腊八儿蒜,吃下肚去那叫一踏实。若再讲究,可以配上熏鸡丝、酱肚丝、火腿丝、纯黄花鱼肉烘制的鱼片……一碗朴素的炸酱面却也做得滋润调和、包罗万象,如同一段美妙的皮黄,蕴含着北京人的乐呵。

以上节选自《吃货辞典》

《吃货辞典》

“吃货”美食手册

吃法+掌故,一个都不能少

顺应四时节令,依照晨昏食序

百幅手绘插画,彰显美食细节

《光明日报》光明书榜

新浪·中国好书榜-月度生活榜

新华网·新华读书月度“十大好书”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月度“大众好书”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615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