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无意间刷到一个新闻,简单跟大家叙述一下。
在厦门仙岳隧道,有人发现一个小男孩自己在隧道里边行走。警察赶到后,在隧道口不远处,找到了他。
在警察的询问下才知道,这个小男孩只有8岁,当天因为跟父母吵架,一气之下就说要离家出走。父母以为他在开玩笑,当时没太在意,但是也跟保安交代,让帮忙看下别让他跑出小区。
没想到男孩趁大人不注意,偷溜出小区,独自去外婆家了。
作为一个妈妈,我看到新闻的时候心是揪起来的,特殊时期孩子独自出去,更加的危险。
不过我没有谴责孩子父母的意思,每个家庭的处境不一样,在不了解详细经过的情况下,贸然去评价,对这个家庭显然是不公平的。目前我们已知的情况是,这个8岁的孩子是因为跟父母吵架,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
我想,这个场景做父母都应该经历过,毕竟谁没跟孩子吵过架呢。就拿我来说,自打暖暖学会说“不”这个字开始,我们之间就没少较过劲。
争吵这件事对亲子关系来说,往好的方面想,是一次亲子沟通的机会,往不好的方面想,也可能更加激化亲子关系中原本就存在的、长久积累的矛盾。激烈的话,可能就出现新闻中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了。
所以,今天我想邀请南瓜从心理学的角度跟大家聊一下父母和孩子吵架的事。
文/南瓜
没有不吵架的家庭
我们得重新认识吵架这件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每当看到孩子有不当行为后,心里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纠正的想法。但是想到育儿专家说的“温柔而坚定”,又耐住性子,压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循循善诱”。
孩子不听不改的时候,又在内心拼命劝自己“这是亲生的”、“我得做个温柔的妈妈”,最后忍无可忍,全面爆发,但在爆发后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责中。
相信不少父母都听过这么一句话:“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意思是,父母如果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孩子,而情绪好的父母,则更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实践起来,根本就做不到。
暖妈曾在她的文章里说过,父母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无欲无求的神,是人就有自己的情绪。
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谁都不是圣人,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脾气。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孩子说话还能控制住脾气,慢慢引导,但事情太多太乱、生活不堪重负的时候,跟孩子吵架、语气强硬一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吵架的父母和孩子。但我觉得吵架这件事,能控制就尽量控制,控制不住的时候,补救一下也是不错的办法。
比起高喊着口号,让父母“温柔而坚定”地跟孩子慢慢讲道理谈感受,我们重新认识跟孩子吵架这件事,透过这件事更好的认识孩子,也许更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你知道
通常孩子怎么应对父母吗?
我们先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跟孩子吵架。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吵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正自己不当的行为,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将来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孩子并不能完全接收到我们的想法。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反抗”父母,而这些应对方式,恰好跟我们展示了孩子真实的“自我”,同时也映射了我们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总结了几种常见的防御回应方式,我觉得其中的3种,刚好可以对应我们孩子的“反抗”方式:
1.指责反应
“我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顶嘴,说一句,有十句等着我。”
可能很多父母,都曾经头疼过这样的问题,我看到一位网友说过这样一件事。
这位网友是一位父亲,他说自己的孩子年纪不大,脾气倒是不小。每次跟她说改点什么缺点,根本就不听。
跟她说少玩点手机,对眼睛不好。她就说这是我的眼睛,我自己管,不用你管。让她写作业专心些,不要边玩边写,她就说,我不玩就不会写作业。如果语气稍微重了,就直接发脾气。
这位父亲说,太发愁了,这孩子该怎么管啊。
这个孩子的对应方式,就是典型的“指责反应”,有这种反应的孩子往往带着对父母“抗拒”的心理,不管父母是不是出于好意,是不是言之有理,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不耐烦和愤怒。
是孩子故意找茬吗?未必。有时候孩子对待父母的方式,正是父母曾经对待孩子的方式。
之前我和我的女儿发生过一件事。在我女儿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给她剪指甲,剪到无名指的时候,她的手指头突然动起来,一不小心我把她的指甲剪深了。
她立刻大哭起来:“疼,疼!”我立刻安抚她,拿着她的小手吹吹。但是女儿不吃我这套,一直说:“你把我手剪疼了,我以后再也不剪指甲了。”我只能百般安抚,可说尽好话,女儿也没软化,一直在嘴里叨叨说永远不剪指甲之类的话。
我有点生气了,但还是忍住火气离开她的房间,自己冷静一下。等我冷静后,我想了想,发现这个场景太熟悉了,就在当天中午,因为一件小事,我一直说她的缺点,她反驳,我就加大力度说,一直说到吃午饭为止。
而她现在不依不饶的行为,不正是中午时候,无休止指责的我的翻版吗?
还好我发现了原因,及时跟女儿道歉,女儿很快就不“唠叨”了,以后基本也没再这么跟我说过话。
2.打岔反应
我的一位来访者用“滑不留手”来形容自己的孩子。她说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有本事说到别的地方。
比如,她跟孩子说走路别蹭着走,他说,这有啥,鞋不就走路用的嘛,我去写作业了,别打扰我。
再比如,孩子数学成绩不太好,她给孩子辅导功课,讲了一遍孩子就说会了,结果出了同类型的题给他做,还是做错了。她刚说了孩子几句,孩子就说,知道了,我会了,刚才是粗心。我要做语文作业了,要不该写不完了。
来访者问我,这孩子每次都打岔,我该怎么办呢?
我问了来访者一些问题,她其中的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说:
“我是一个追根刨底的人,什么都得问到底,感觉其他人都被我问得有点怕我了,有时候就会逃避我的问题,不再说了。”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打岔就是一种逃避沟通的行为。就像是这位来访者说得那样,如果其他人不想跟她说下去,又不想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打岔就是逃避沟通最好的方式,而她的孩子明显也是这种心理。
但说句实话,这样的应对方式,只能暂时延缓沟通的问题,长期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会长期积压,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很难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真正的理解和认同。
3. 讨好反应
有一阵子,“讨好型人格”这个词为我们所熟知。在之前的文章《挫折教育PK鼓励教育》里边,我也说了,过度的挫折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总是习惯性否定自己,变得很容易自卑。
如果孩子被过度挫折教育,或是缺乏安全感,就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也更容易出现“讨好反应”。
豆豆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的妈妈说,很多次她都能发现孩子在看大人的脸色。如果大人说他什么,他就忙不迭地应下来,马上照着大人的意思去改。
开始的时候,还觉得豆豆非常乖巧听话,但是后来发现别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主意,只有豆豆事事问父母,从不说自己的想法,她才觉得豆豆需要改变。
豆豆的妈妈还说,虽然意识到不对,但不知道如何帮豆豆去改,因为她本身也是“讨好型人格”,也是事事顺从别人。
像是豆豆这种“讨好”的应对方式,表面看是顺从了别人,避免了争吵。实际上,跟打岔反应一样,也是一种逃避沟通、回避问题的行为。
不过,有的孩子不会用单一的方式,而是采用多种结合的方式,像是指责+打岔,打岔+讨好,都是常用的方式。
本质上,孩子用哪种方式应对父母,跟父母平时对待孩子的方式息息相关。
我们怎么跟孩子好好“吵架”?
作为父母,尤其是中国的父母,非常的不容易,社会对父母的这个角色期待非常高,既要求我们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又要求我们对孩子和声细语,真的有一些苛刻。
说实在的,我们可以为了孩子尽量克制情绪,但完全和声细语,不带负面情绪教育孩子,也不太现实。
所以,重点是,在克制不住的时候,如何跟孩子好好“吵架”。
我听暖妈讲过她跟暖暖吵架的故事,我觉得是个很好的案例,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下。
暖暖的学校在世界读书日发起过一个读书打卡的活动,全勤打卡一周就能获得一枚读书小徽章,集齐四枚就能得到“小书虫”的认证。
在第三周的时候,暖暖在学校里不仅没领到徽章,还被老师点名说上周没有坚持每天读书打卡。
暖暖特别沮丧,还说:“我不要读了!又没有小徽章!”
暖妈说肯定帮你打卡了啊,还翻找手机微信的打卡记录,还让暖姥姥来作证。
可无论怎么解释,暖暖还是不高兴,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暖妈一看到暖暖掉眼泪,就有点闹心,不耐烦地跟暖暖说:“你还来劲了是不是?”
结果暖暖听到暖妈这么说,哭得更厉害了。
当时暖妈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在跟孩子置气,是想解决问题。于是,暖妈先到阳台冷静了一下,然后跟暖暖道歉,又给老师发微信说明情况。
第二天,暖暖放学后跟暖妈说,是老师弄错了,徽章补给她了。还跟暖妈道了歉,说不应该凶妈妈。
大家看,暖妈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选择了及时退出,冷静后,又跟暖暖道歉,最后才是解决问题。
她为什么这么做呢?
暖妈及时退出,是为了避免战斗的升级,而且没有了对手,孩子的“抗拒”也失去了意义。
道歉是为了缓和孩子的情绪,同时也是告诉孩子,虽然刚才我们失控了,但是一切都在安全范围内,刚才的争吵是为了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并不影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而两个人情绪都稳定了之后,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和孩子沟通的时候。
就像《孩子:挑战》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的那样,应对挑战的核心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为人父母,不要太吝惜自己的脸面,也别觉得先跟孩子低头不好。当我们看到孩子应对我们的反应时,当我们认识到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时,我们就会知道,也许我们的及时退出,就可以化解孩子内心的不安,也许我们的道歉和解释,就能化解他们成长中的伤害。
既然争吵无法回避,那么成为孩子争吵中的合作者,或许才是最好的方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