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因而我们的大地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的传统村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大约每年都会有多达九万个自然村消失。
村落消失意味着什么?
单纯来看,只是世世代代居住的人搬走了而已。长远来看,村落的消失其实意味着文化的栖居地没有了。而文化的栖居地一旦没有,那么民族也就不复存在,国家必然出现问题。
不知你们是否读过冯骥才老师的书,冯老师的文字、内容和形式独具一格,轻柔婉约却也波澜跌宕。而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冯骥才老师渐渐远离了作家的光环。并非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写不动,而是他把自己的精力用在了另一件事上——古村落保护。
也幸而有很多如冯老师一般的人,在一遍遍提醒我们古村落和民族记忆、精神传统之间的关系。
才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很多珍贵的小村子,比如长泰的古山重。
古山重又名山重村,位于漳州市的长泰县,距离县城大约30公里,并不远。这里与厦门也仅一山之隔,有点厦门后花园的意思。
之所以叫做山重村,是因为四面环山。
你们可以想象,一个宁静无比的小村,四周都被包裹着,美如人间仙境。青山叠翠、秀水涟涟、碧空舒朗,一切的一切都组合得刚刚好,宛如山水大师笔下的神作。
至于一个古字,则是点名了山重村的历史。这个村子,建村于公元669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长达千年的时光,赋予山重村悠久的底蕴和厚重的文化。
并且因为四面环山,山重村就像一处被遗忘了的世外桃源,也像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世世代代安居于此的人们,不急不慢地过着自己安逸的生活,任谁也无法轻易打扰。
古诗中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概就是说的山重村这样的地方。
走进古山重,四周出奇的静谧。
大片大片的田野以一种自然、原始的状态,铺陈在大地之上。庄稼长得极好,一阵风过,挤挤挨挨的玉米穗子就像一个个舞动的小精灵,想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景。
远山是影影倬倬的绿,看得并不真切,好似整个山体都披上了一层毛茸茸的毯子,煞是可爱。停驻脚步,此刻只让人感觉到无比的轻松、惬意。
这是久居城市里,难得的体验。
村口,一座鹅卵石砌成的拱门在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仿佛踏入这里,就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古民居三个大字,显得格外诱人,让人不禁想快步走入、一探究竟。
当然,很快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座特别的拱门、一道特别的围墙。因为整个村子,随处可见鹅卵石砌成的古民居。
因为旧时的山重村交通闭塞,难以运输太重的建筑材料。因而聪慧的先人们想到,可以就地取材,发源于此的马洋溪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数的天然鹅卵石。
河水把鹅卵石打磨得光滑,但也保留了它们坚韧的特质。
他们采集了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鹅卵石,盖房屋、铺道路、筑城墙,为自己建造了一片安居之地。
千年过去,这些民居还是保存完好。
与此同时,这番无心之举也把山重村打造成了宛如童话一般的世界。在村中小路随意走走,两侧都是沧桑的鹅卵石墙面。抬手抚摸其上,依稀能感受到千年的风霜雨雪。
头顶是云朵铺满的天空,被古民居切割得只剩下细细一条,仿佛有人往鹅卵石墙之间填充了大片的灰色,于是墙面显得更加色彩绚丽。
不止民居、城墙,细细看来,人行道、井院也都是采用鹅卵石铺成的。
整个民居区域看上去很是统一,但统一也会带来问题,那就是太像了。
当地人自己都把古民居聚集区称为“迷宫”,因为这些鹅卵石小巷复杂蜿蜒、民居外形又太接近,走在其间,你会不停地自我怀疑,这里刚刚是不是走过了?很容易迷失。
甚至还有人说,“迷宫”村子很安全。以前村里来过小偷,被村民发现了,大喊一声,结果小偷想逃走,却怎么也逃不出去,只能束手就擒。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我感觉,如果是一般人,对山重村没有那么熟悉,确实有点难走。
古民居中,一座薛氏家庙,格外吸引眼球。
据谱载:薛姓传自薛使公,但明代以前本支长泰薛氏世系源流无可考据。唯一留给后人知晓的,是薛氏出过众多的文武状元。在山重村,颇有影响力。
家庙内的进士牌匾,记录了先祖们的光辉与荣耀。
除了古民居是一大看点,山重村的环境也很好,用几个字简单概括,就是田园诗画。
无人打理的古树肆意地向着阳光生长,细嫩的枝叶在顶上织成一张绿网,洒下一片阴凉。
树下一汪水塘,翠得就像一块璞玉。
一条溪石小道从这头连着那头,延伸在浅浅的水中。漫步其上,就像是踩着轻功,在踏水而过。几级台阶竟然也能形成小小的瀑布跌水,温柔的水声,熨帖了心灵。
很多人家周围都有种一些花花草草,若是春天到了,就一片灿烂春色。
最好再种些菜,自己家的,吃起来安全又放心。
太喜欢这样的古村了,到处是美景、也到处都是故事。
走走行行、步履不停。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CFP/携程签约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知名旅游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秒拍达人、微博旅行视频博主、乐途旅游网专栏作家。
新浪微博:@琰棱 weibo/lingch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