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吹爆的土味古风,实在太辣眼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71
导读

不知道“与虎谋早餐”你是想吃什么,但是看到后面说”你笑得像恶犬,撞乱了我的心弦“,瞬间就明白了: 明明和古诗词八竿子打不着的电视剧,被硬生生加了这么个矫情做作的名字,顺便连人物名字都取好了,那岂…

转载来源:整点电影(ID:hizddy)

一翻微博才知道,最近出了个新词叫“土味古风”。

我满怀好奇心点进去,被尴尬得措手不及。

比如这种“穿汉服跳楼”、“十里红妆”“三尺白绫”:

我一脸问号:大清不都亡了几百年了吗?

还有类似的“小女子不才”系列排比句:

连古人都被恶搞了:

虽然“土味古风”这个词兴起不久,但是土味古风的产物绝对是遍及各个领域,

这股妖风真的让人浑身不适,不吐不快。

土味“古风文化”最先火起来的领域,是古风歌曲。

本来 我还是很期待古风歌曲能重振当年《青花瓷》的雄风的,但是被套路了几次之后,叔彻底失去信心了。

比如那首凭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大火的《凉凉》,歌词就很让人头秃:

我盯着屏幕都眼泪成河了,还是没看懂这句词想说的是什么。

“夜色成河化作春泥”,你瞅瞅这是人话吗?

还有这首《盗将行》:

不知道“与虎谋早餐”你是想吃什么,但是看到后面说”你笑得像恶犬,撞乱了我的心弦“,瞬间就明白了:

大哥您品味清奇,失敬失敬。

还有那首据说是取材于昭君出塞的《红昭愿》,你告诉我,王昭君从长安嫁到匈奴,和江南没半点关系,是怎么有“桥畔某处人家”的?

还有《风花雪月》里面这句:

“天下为公我为母”,这么搞反义词可还行?

妹妹几岁了?可曾读过什么书?吃什么药?

是方文山不够你们学习了,还是唐诗宋词满足不了你们了?

不仅是中文歌曲界,歌词翻译也开始来蹭“古风”的热度。

但是中文古风歌曲都已经是这水平了,还能指望翻译出花来吗?

于是就有了这种:

这首Lana Del Ray的Never Let Me Go,明明是一首慵懒风的歌,被这翻译带得一股二次元少女味,满满都是低声下气的卑微:

再看一首Hymn From the Weekend:

翻译是真能发挥,硬生生拼凑出了那么多英语原文里没表达的词。

我不是反对所谓的古风翻译,但是译者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英语原作的风格调性?是不是要尊重一下原作者不要随意自由发挥?

看到这样大杂烩的歌词和翻译,还被一众听众追捧, 我真的觉得凉凉夜色化作芳菲入水流。

音乐界被这种不伦不类的“古风文化”洗脑,国产电视剧也未能幸免。

娱乐圈的确有很多明星的名字出自国学经典,比如江疏影,一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就觉得很有韵味;

比如保剑锋,“宝剑锋从磨砺出”,多励志,多硬汉。

但是电视剧以诗词为名,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比如去年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大家都知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大家也都知道,这部剧讲述的是少女明兰的奋斗史,和李清照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这部剧取这么一个名字意义何在啊?

还有类似的,《人间至味是清欢》:

这部都市爱情剧也和苏轼没关系,但是起码角色名字呼应了主题:男主丁人间,女主安清欢,男配翟至味。

可是问题是:真的有爹妈这么不负责任给孩子取名叫“人间”、“至味”的吗?

说起这种用角色名字取剧名,就不得不吐槽一下《何以笙箫默》。

把男主角何以琛和女主角赵默笙的名字一混搭,剧名就出炉了,乍一看还古色古香很吸睛。

但是仔细一品就会发现,“何以笙箫默”,让人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

“何以”就是“为啥”,要是这样 我还能起: 何以唢呐响,何以喇叭吹。

明明和古诗词八竿子打不着的电视剧,被硬生生加了这么个矫情做作的名字,顺便连人物名字都取好了,那岂不是会背诗就能当编剧了?

紧接着,电视节目也坐不住了,《国风美少年》应运而生。

尽管这个综艺看上去很厉害,“备受年轻人期待”,“国风音乐盛事”之类云云,嘉宾更是请到了霍尊、鞠婧祎和张云雷。

但是豆瓣评分出卖了一切:

这个“神综”简直是从评委到选手都散发着令人不适的尴尬气息,选手的实力远远比不上颜值,比如这个被刷屏但是舞蹈水平令人质疑的新疆美女:

四千年美少女的点评也对得起观众最初的质疑,划分等级不是根据专业水平,而是根据热爱和真诚程度:

结果就是观众不买账:

犯了尴尬癌的同时, 我也不禁感叹——莫非我们大中国是没有人了吗,而需要这样的中学生舞台汇演来 “弘扬国风”?

随着“古风”浪潮崛起的也有一大批抖音快手网红,打着古风的旗号收割流量和关注,比如说这种:

且不揭穿他一件戏服拍一年,只想说一句:哥,这是京剧戏服,是国粹,你能好好穿你这身衣服吗?露肉一点也不性感只让人觉得邋遢你造吗?

还有这种:

翘着手指头捏着嗓子说着散装京腔,就敢说这是古风。

不过看到评论区, 我也就放心了:

“古风”、“国学”、“历史”开始受到关注以来,不是没有诞生过好作品,比如《大明王朝1566》,比如《中国成语大会》,

但是这样打着国风的旗号忽悠观众,或者是用和主题并不相符的标题收割收视率和关注,是不是不厚道了点?

不仅仅是歌曲和电视剧,所谓的“古风文化”这股妖风,早就吹遍了各个角落。

当年那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就让 我呕出了一口老血。

能明白你是想表达心上人入梦,是想表达思念,但是拿“铁马”“冰河”来比喻心上人,是不是过分了点?

如果可以拿将军迟暮的壮志难酬来抖机灵,那是不是也可以写:

“壮志饥餐胡虏肉,胡虏是你,匈奴也是你”?

也不晓得出版社是被这样的文化氛围逼上了绝路不得不整改,还是这种土味古风看多了脑子不好用了,也玩起了这样土味古风的梗:

你敢想,这么青春悲痛文学style的封面下,竟然是鲁迅、沈从文、张恨水等人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要是知道自己那些意在唤醒中国人灵魂的文字,被冠以《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这样的名字,估计又要气到写文章了。

游戏界也沦陷了,不少手游都开始蹭土味古风的热度,但是良莠不齐的质量明显引起了部分网友的极度不适:

这样的土味古风当然也翻车过,比如有人翻出了李鸿章签《马关条约》的细节,立刻有一群“小女子”排队拜见李大人,

还有人“大人若是无聊了便托梦于小女”,大人无聊不无聊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觉得你挺无聊的。

另外你好好看看告诉我这是谁!

接着让 我怎么也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彻底没话说了。

这群人好像自称个“小女子”、“公子哥”、“小生”,抱个拳磕个头就能梦回大唐了,不知道旁人怎么想,反正 我是吐了。

还有一些矫情句子生产者,虽然写出来的“古风”句子全是语病而且逻辑不通,但是人家押韵啊!

比如这种:

两小无猜还用等到?敢情你是能倒着活?你再告诉我“举目”玩耍是个啥?

这还不算完:

“青丝白发”,你到底是青丝还是白发?“忘名浮夸”,都忘名了还怎么浮夸?

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组逻辑不通的句子被做成了精美壁纸,被微博读书大V转载,配文“好美”:

是 我的审美出问题了吗?真的一点都感觉不到美,只觉得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啊!

看到这样的东西被当成古风,被当成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来“传承”, 我真的对文化前景充满了担忧。

甚至是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这个世界还有还没被这种“土味古风”污染的净土吗?

还是那句话, 我并不是反对国学复兴,不是反对一定限度内的创新,

但是有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风骨,这些东西是不能被拿来胡乱改编的,是不能拿来忽悠人的,也是不能拿来抖机灵的。

这种把无知当成满腹经纶来追捧、用英雄迟暮的血泪表达儿女情长、把民族的灵魂作成噱头出卖,

你要说这是古风,那 我只能翻个白眼。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77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