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_康熙的“烂摊子”留给雍正,看雍正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0
导读

历朝历代都会存在一些吏治问题,为何雍正时期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究竟是何缘由使吏治情况变得日益严峻,下文我们就一起追根溯源。 雍正皇帝曾斥责这样腐败现象“人心玩偈已久,百弊丛生”,一位封疆大吏也…

雍正,是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位皇帝,但却不失为一代明君。雍正在位期间勤政节俭,整治官场风气,肃清吏治,解决康熙皇帝晚年留下的问题。雍正王朝打响的“反贪战争”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朝堂亦战场,雍正吏治改革的成功,也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魄力与手腕。

一、 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对于吏治问题的独到见解

吏治,指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治绩,是历朝历代都困扰皇帝的问题之一。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继任皇帝对于吏治问题的看法多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雍正作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对待官吏的态度更为严厉。一位学者曾感叹到:“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康熙、乾隆大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官吏,而雍正的态度恰恰相反。

康熙晚年身心交瘁,九子夺嫡,政商宽仁,对于官吏的贪腐问题过于纵容,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给雍正留下了“烂摊子”,迫使雍正不得不进行吏治改革。而雍正不似康熙的态度,继以严猛,对当时存在的吏治问题加以打击。“朕欲澄清吏治,又安民生,故于公私毁誉之间,分别及其明晰,晓谕不惮烦劳,务期振数百年之颓风,以端治化之本”。由此可见,雍正对于吏治问题不似康熙那般宽容,而是严厉打击绝不姑息。

史学家章学诚曾评价“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地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可见,对雍正皇帝处理吏治问题的评价极高。更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出雍正皇帝的手腕、态度。

二、 准备“反贪战争”——雍正王朝初期吏治情况初探

1、遗留的吏治问题

雍正继位初,官场上的不良风气日趋严重,官员贿赂成风,国库亏空严重,吏治松弛,混日子的官员大有人在。搜刮民脂民膏,盘剥百姓,中饱私囊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堆积成疾的吏治问题迫使雍正不得不采取果断态度,进行改革。

2、追根溯源

历朝历代都会存在一些吏治问题,为何雍正时期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究竟是何缘由使吏治情况变得日益严峻,下文我们就一起追根溯源。

  • 吏治问题的根源所在

明清时期,官员的俸禄可以说是史上最低。官员们俸禄低、办公开支少,很难维持自己的生计。于是官员们加收“羡税”,实际就是开始盘剥百姓,中饱私囊。朝廷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明确表态。正是由于这种不明朗的态度,“羡税”的征收没有明确的标准,各地征收情况各有不同,多的多少的少,贿赂成风。

雍正皇帝曾斥责这样腐败现象“人心玩偈已久,百弊丛生”,一位封疆大吏也对这种官场现象进行了描述“大小官员,怠玩成疾,循庇尤甚”,这些评价都是对当时吏治情况最好的叙述。官员们虽官职卑微,但却个个唯利是图,用财富上的得意,弥补官场的失意。官员俸禄、税收问题都是造成贪腐现象的根源所在。

  • 康熙皇帝的自身问题

康熙皇帝,少年天子,8岁登基,14岁亲政,智擒鳌拜,平定葛尔丹,削三藩,统台湾,实为千古一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这样的明君,也避免不了晚年的疏忽。康熙皇帝晚年经历九子夺嫡,身心俱疲,多待臣下也是宽仁的态度,这也给贪腐的关于有了可乘之机。

康熙早期也惩治贪腐现象,提拔了于成龙等一批清官。但后期康熙逐渐沉醉于自己开创的“太平盛世”,曾给一位大臣写下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事则生一弊。”开始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为政宽简,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标新立异的处事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场暮气深重的现象,纵容贪腐。

康熙晚年的纵容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贪官的同情。康熙曾对一位内侍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可见,康熙对当时官员俸禄低的情况都了解,更了解官员们的贪,可是他晚年却不想承认自己的制度存在漏洞,不想改革。

《东华录》中也记载着康熙的名言“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如州县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称好官。其实系贪黩无忌者,自当参处。若一概从苛纠摘,则属吏不胜参矣。”正是这种宽纵的态度造成了贪腐成风,给雍正留下了“烂摊子”,却也是康熙皇帝宽大纯厚深入人心。

三、 打响“反贪战争”——雍正的吏治改革

上文我们看到了雍正时期要收拾的“烂摊子”,其实雍正皇帝在亲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贪腐风气,了解官场的弊端,他对此也是深恶痛绝。雍正皇帝很清楚吏治废弛的危害,也清楚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因此,“蓄谋已久”的“反贪战争”打响了,首要任务就是吏治改革。雍正元年正月颁布了11道谕旨,拉开了改革序幕。

1、赋税制度改革

雍正皇帝已经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是俸禄、税收问题,要是根治需从源头下手。于是,雍正皇帝开始着手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

“羡税”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从上文康熙皇帝的同情态度来看,是默认了“羡税”的合法性,但没有明确的规定。雍正皇帝开始实施了耗羡归公,高薪养廉,弥补地方亏空,以便地方公用。耗羡归公的决定是“羡税”正式变成了合法化,也被翻到了明年上,官员们不敢在自主定义税收的银两。

这次改革希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陋规所造成的贪腐成风、吏治败坏。在推行改革的时候,采取了“试点推行”,先在山西等地进行试点,最后在推广全国。这一项政策具有近代意义,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单凭这一点,雍正皇帝的治国理念与手段可见一斑。

2、选拔人才

有了新的改革政策,雍正还需要推行政策的人才。我们之前提到由于康熙晚年“消极”的处事态度,使得官场暮气深重,大批官员在混日子,没有才能。我们知道雍正皇帝个性鲜明,爱憎分明,他看不惯官员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态度。

田文镜、李卫都是雍正皇帝独特选人标准的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选官大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而田文镜、李卫都在科举中失利,何以被提拔重用?这就得益于雍正放宽标准,选拔人才的决定。雍正爱憎分明,不喜官员无能无才,敢说真话,敢承担责任,对于朝堂之事有着独到见解就是他选人的标准。鄂尔泰、张廷玉在康熙时期不过是个小官,在雍正时期纷纷得到重用,正是因为他们实力、才学受到了重视。

3、击破朋党、忠君为国

朋党,历代君主最担心冲击皇权问题。九子夺嫡涉及严重的朋党之争,雍正就是从朋党之争走出来的,他深知朋党的厉害。为人臣者,当以忠君为己任。而参于朋党正是触及到了皇权,皇帝最看中的权利。“人臣结党,讥讪朝政,扰乱君主之视听,使之不能坚持既定的政策,干预了君主用人去人的把柄”,也就是说朋党扰乱视听,干预君主决定,妨碍君主实施政策。“朋党之恶,可胜诛乎”可见,他对朋党的厌恶。

制定了新政策,选拔了新人才,可人才结党便是触及皇权。于是开始击破朋党,巩固皇权的道路。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4、完善制度、严惩贪官

一系列举措制定了之后,又开始加强法律法规。贪官在雍正朝真是无路可走。雍正帝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由此可见,雍正惩治之心,严厉的手段。一旦贪便会被罚的倾家动产,如果官员贪腐后自杀,其子女也要受到牵连。

雍正皇帝的惩贪力度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最严厉的,铁腕皇帝也由此而来。各项制度都严格执行,不徇私,不枉法,也出现了“无关不清”的局面。官员们不是不贪,而是不敢贪,可见惩罚力度之深。可古代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雍正在位也只有13年,就像之前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与康熙的态度不同,乾隆与雍正的态度也不同。因此,这次的改革成果最终也没持久保存。

四、 总结

战场之上有胜负之分,朝堂亦战场,这场关于贪腐的战争至少在雍正时期取得了重大成果。吏治改革因时制宜,又加固皇权,创立秘密立储制,避免了皇子政权血流成河的现象。这些措施都顺利保证了这场战争的进行,也为我们展现了明君的睿智。朝堂亦战场,雍正的吏治改革,无愧于一代明君。

参考文献:

1、《论雍正帝吏治改革之道》

2、《雍正吏治思想探析》

3、《浅析小说《雍正皇帝》中吏治改革的启示作用》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781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