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安徽和县是南京的门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83
导读

在这间小破屋里,刘禹锡写下了这篇感动了无数人的《陋室铭》。 其实抛开《陋室铭》是在和县写的之外,历史上的和县本就是座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与和县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大多数时间里, 南朝都是以淮河为防线…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地图帝(侵删)

最近,“江苏省合肥市”上了热搜,有人调侃说合肥成了江苏的了,江苏省省会南京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徽京”了。

南京被戏称为徽京,是因为南京安徽省马鞍山市几乎“融为一体”了。横跨长江两侧的马鞍山市其实并不大,辖3个区3县,长江东岸的是当涂县,长江西岸的是含山与和县。

和县和马鞍山市主城区隔江相望,看上去名气不是很大。没关系,咱们先来读一篇你绝对知道的文章,这就是中唐诗豪刘禹锡那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很多人对《陋室铭》原文张口就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篇文章在哪写的呢?就在和县。

唐朝时和县称为和州,关于刘禹锡在和州写《陋室铭》,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刘禹锡因为参加了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仕途不得意,曾出任和州通判这样的小官。到了和州之后,刺史知道刘禹锡是个刺头,就想给刘禹锡来点下马威。

刚到和州,刺史就让刘禹锡住到了城南一处小房子。按规定,通判是可以住三间大房的,但刺史就是故意为难刘禹锡。刘禹锡不和这样的人计较针头线脑,安乐处之。只不过刘禹锡写副对联讽刺刺史,刺史被打了脸,恼羞成怒地把刘禹锡给赶到更小的房子里居住。

三次迁居,刘禹锡最后只能住在一间仅容一张床的破房子里。刘禹锡非常鄙薄刺史的小人之行,你小子不是故意为难我吗?我偏不上你的当。在这间小破屋里,刘禹锡写下了这篇感动了无数人的《陋室铭》。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而是唐玄宗时的太子宾客崔沔(刘禹锡也当过太子宾客)。

其实抛开《陋室铭》是在和县写的之外,历史上的和县本就是座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与和县的地理位置有关。长江进入安徽后,明显呈由南至北走向,古代的江东就是指长江以东的苏南等地区,江西则指长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区,并不是指现在的江西省。

如果坐船从和县顺江而下,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定都于南京,与北朝相抗衡。在大多数时间里, 南朝都是以淮河为防线的,但为了保卫南京,历代南方王朝都把和县当成南京的门户之一。

南京在东吴定都之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大家都知道两汉时的扬州地广人稀,辖区包括现在的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苏省长江以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

扬州的治所不在南京,也不在大郡吴郡(江苏苏州)和会稽(浙江绍兴),而在和县,当时称为历阳。

扬州地盘实在太大,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在长江以南,这在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管理起来不是很方便。

西汉初年爆发了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吴国的地盘就在长江以(东)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把扬州治所在长江以(西)北是比较合适的,和县与江南只有一江之隔,与中原联系也方便。即使扬州治所后来迁到了寿春(今属安徽省淮南市),和县依然是中原与江南地区联系的江防要塞。

东汉末年,小霸王孙策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其实就是从和县走出第一步的。古人评论孙策曰:“策取历阳,方可次第取江南,传至孙(权)以建吴。”

六朝开始后,和县成了国都南京极为重要的战略前哨,号称失历阳则失建康(南京古称)。东晋前期,著名反臣苏峻作乱,出兵杀进南京,差点毁掉了东晋王朝。苏峻时任历阳内史(太守),他从历阳出兵攻南京再方便不过。

古人对此看得非常明白,说和县是淮南之咽喉,江东之门户,一旦丢掉,以南京为防守最高目标的整条长江防线都要瘫痪。北朝要取南京,最方便的进军路线就是在突破淮河防线后,从历阳顺江东下,南京几乎没有守的价值了。

把国都放在南京的王朝,包括明朝初年,无不重视对和县的防御,也包括国都放在杭州的南宋。他们都知道一点:守住和县就是守住南京,否则就该考虑去哪讨饭了。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808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