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轶事:为救民妇韦香君,柳宗元智审土豪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八日,病逝于柳州。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四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柳州的柳侯祠里,有一方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龙城石刻》,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
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唐代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如今仍可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这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柳宗元上任柳州刺史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社会治安详情,审查上届留下的诉讼案件,以便还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其中,他重审一案,并成为以后一项政策的开端。
边民韦香君,丈夫早逝。为偿还其丈夫生前债务,韦香君违心改嫁土豪富绅梁开江。但是,自从嫁入梁门,韦氏便被梁妻及妾群辱群殴,并被毒打致残。韦香君不得已,上告于柳州官衙。不料,梁家“以钱化灾”,用百两白银买通官府,这场打人致残的官司便不了了之了。
韦香君听说官府准备将其打入死牢,遂潜逃街巷,乞讨谋生,躲避官府追捕。柳宗元化作平民,在韦氏所居韦保镇微服查访数日,又命人潜伏梁府及附近暗查实情,终于取得各种证据,并将韦氏悄悄接入府衙暗住,为其疗伤。
梁开江不知,仍花天酒地,逍遥法外。一日晚间,他在熟睡中突然被衙役抓捕。
次日升堂,梁开江大惊。只见韦香君一身素洁端坐堂下,而自己的妻妾奴仆,一个个垂头伏首跪于堂侧……
在确凿的人证物证下,韦香君被当堂宣告无罪释放,而梁开江被判以重刑,并负责赔偿韦氏伤残损失及以后的艰难余生。
通过这一案例,柳宗元首先想到的是释放奴婢。柳州原是岭南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六十六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过,但都崩塌了,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在柳州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后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风中残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一方荒芜。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