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5G应用武汉峰会”成功举办,在“5G时代与融媒体建设”分论坛中,湖北省联通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杜军建议:“当前市场对于融媒体技术迫切需求,传统媒体面临着入口流量急需拓展、联动能力急需加强、融媒体能力急需增强、业态收入急需提升的‘四急’,对此,需要媒体将自身目标转化为舆论中心,以5G构建生产方式,实现宣传资源的100%覆盖。”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来说,离中央明确提出的“2020年底基本完成在全国的全覆盖”这一任务目标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而从目前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的势头来看,全面铺开、进程加快是鲜明的发展特征,但“挂个牌,等靠要”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不少地方没有完全认识到为何要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甚至对什么是融媒体中心的理解也浮于文表。
融媒体不同于自媒体和新媒体,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的优势科学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最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5G时代下的融媒体建设同之前有哪些不同?5G为信息宣传与分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融媒体中心建设如何抓住5G潮流,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初步探讨。
通信技术升级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时代的到来将会给融媒体建设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运用5G技术加速融媒体建设?也许首先可以从3G、4G技术为媒体融合带来的变化说起。
2009年,3G网络实现商用,移动流媒体技术被广泛使用,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直播等媒体服务迅速发展,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获取方式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2014年,4G网络实现商用,其高速率、强灵活性、高兼容性的特点,使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迅速崛起,成为信息分发新渠道。与此同时,用户在移动应用中生成的海量数据开始成为基础性资源,基于此,算法分发再一次重塑了新闻生产分发流程,媒体生态迎来再次改变。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曾表示,4G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正在努力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而5G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标志着互联网将进入“智网”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不完美和信息不对称这两大基础性假设问题,重塑人类社会。可以看出,从4G到5G的跨越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5G技术将在技术层面直接或间接带来更好质量的信息传输,另一方面5G时代的新媒体平台、业态、媒体数量与总量也很可能出现巨大变化,从而促使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出现变化。
5G为融合传播带来的新变化
5G低延时、大流量、广接入的特征无疑加速了万物在线、万物互联的实现,从技术角度有助于实现融媒体建设进程。也可以说,谁掌握了新技术就等于把握住了媒体融合的先机。2019年春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实现了深圳、长春分会场4K超高清电视信号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在5G投入商用以后,8月举行的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上,各设备制造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终端用户,都将直播的基本技术目标锁定“5G 4K”,甚至“5G 8K AI”,可以说运用领先科技,让高质量图片及视频实时传送,已经成为媒体进行技术融合的“标配”。
而在内容方面,5G丰富了信息传播形态,数字可视化技术使视频成为主要的信息格式,而5G的更多技术可能性让视频形态更加多元、直观、立体,丰富用户体验,这也反作用于视频生产者,有助于在技术层面追求感官的真实效果,更能够产生沉浸式体验。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北京搭建了5G信号全覆盖的融媒体“中央厨房”,《拜托了,两会》《两会大家谈》等直播节目均实现了“5G VR”式呈现,也让演播室首次实现了720度沉浸式高清直播新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当前,“媒体 政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能否快速有效地触达不同的公众,是占领舆论引导先机的关键。短视频近几年的爆发让融媒传播的硝烟更加生动地体现出来,一方面考验反应的快速与信息的真实,另一方面考验内容的严肃与形式的生动。而在已经一脚踏入5G时代的今天,内容创新无疑更加考验融媒体建设的成果。
5G时代媒体融合步入数据化与智能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曾指出,所谓“数字化”,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转换为数字形式进行处理和交互的过程。“数据化”指的是对已经数字化的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其所需要的技术即数据技术。数据技术的主要功能包括采集、存储和分析数据,并通过算法实现具体应用。数字化促生了信息传播网络和终端的融合,导致内容产品格式及其生产过程和组织的融合。数据化则可以实现跨界融合,在信息传播领域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从而实现产品创新和智能化生产。
5G的赋能使数据化正成为新的驱动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发展的动力,能够实现不同信息和不同个人需求之间的匹配,也可以将不同行业的大数据打通,从而进行信息及其他资源的聚合与分发。而从信息收集的角度,部门媒体的新闻采集不再仅通过记者和编辑完成,转而改以人工智能算法来抓取数据,通过对用户搜索、浏览行为的分析,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
从“相加”迈入“相融”,各融媒体中心能否充分发挥主流价值传播优势,便利群众日常生活,是检验融媒体中心成败的关键。如何有效打通信息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社会的精准治理,智能化是5G时代的突出特征。
智能化的实际体现在于AI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在数据足够充足的基础上才能训练处足够聪明的AI,而要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就需要云服务,只有在数据足够多、云服务器的处理计算速度足够强的时候,才能不会训练出“人工智障”。
5G的优势在于能够将道路、天气、驾驶等传感器、手机数据快速发送到服务器,使其作出更快速的判断,通过“全息化”的收集方式,从而使呈现形态更为立体,用户体验更加丰富、沉浸。
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有学者称,媒体将能根据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来生产内容,实现高度数据化,如依靠大数据的证据和资料讲故事,实现智能化,如智能机器人辅助记者写稿、制作视频音频等。
“技术优先 内容为本”有助于登上5G发展列车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将正在或即将迎来的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全域、开放、协作、共享的媒体融合新阶段称为“媒体融合4.0”。他认为,在媒体融合4.0时代,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重新认识技术的作用。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双传学撰文称,有的传统媒体虽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平台,然而,技术和内容“两张皮”、缺乏自主可控技术、技术“形式主义”等“表”融“里”不融等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媒体单位把技术平台变成对外撑门面的“花瓶”、甚至许多技术依靠“服务外包”的形式,缺乏自己的技术人才与研发团队。5G时代的来临,为媒体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但5G布局是又一场资金、人才、体制机制的大较量,如何提前谋划、抢先布局,如何避免5G技术“表”融“里”不融问题,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刘海贵认为,融媒体时代我们更应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新闻实务现在是、将来更是新闻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石。5G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迎来了巨大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在展望未来5G传统媒体融合的路径时曾表示,5G时代更多的要强调PGC和OGC,广电媒体正着手布局“5G 4K/8K VR”超高清视频矩阵,而网络媒体的沉浸式新闻将成为主宰。同时,在对国外的媒体融合研究发现,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等,都提出了“视频 音频”的合并,这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此外,如何让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立于5G时代的潮流之上,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融媒体建设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资本渠道等,需要整体的综合性改革,以及有利政策的出台,使各地方能够按照5G新技术条件要求,精心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备,构建好融媒体协同长效机制,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供稿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曲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