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英文版曾在2019年11月刊登于《金融时报》
只有结合本地和全球最佳实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上,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一份工作报告显示,中国公司占全球金融科技总估值的70%以上。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金融科技和电子商务版块迅速发展,锐意创新的中国科技巨头凭借规模优势、投资能力和抱负,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运营和商业模式。在这个独特的金融服务环境下,移动端超级应用程式和在线平台已成为常态,为本地和全球参与者带来愈来愈多的机会。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已发布一系列重大改革的详细内容,其中涵盖了更加标准化的市场准入规定、消除有关外国机构准入政策的歧义等问题。新举措以“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为原则,将提高外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外汇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管理公司在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参与程度。
同时,中国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目标是建立世界级城市群,其中包括香港、深圳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金融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预计将覆盖7,000万人口,经济总值将达1.51万亿美元。
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支持的监管机制正在建立中。2018年,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合并成立了银保监会,旨在精简监管架构,提高透明度和效率,并简化与央行的协调工作。将来,当局将会在银行、金融、保险、电子支付系统、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和资本管理领域,对金融机构实行进一步的深化监管和统筹协调。
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取得成功,本地企业和跨国企业都必须向国内外的最佳实践取经。
中国机构
中国金融机构已加快开辟新的增长途径的步伐。在此过程中,这些机构迅速接纳金融科技,将传统金融服务数字化,并加快数字银行的建设。他们还积极拥抱开放、合作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这是中国对金融服务业技术发展预期的标志。
然而,要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管理人员需要解决一道难题,那就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银行调整劳动力规模,而这可能导致令人不快的大规模裁员。
此外,机构内部往往会有许多员工尚未接纳数字化,并对变化持抗拒态度。由于技术实施需要时间才能带来盈利效果,部份人员会把效益进展看来缓慢作为不接纳数字技术的理由。
中国机构在迈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员工需知悉企业在数字化战略的步伐和潜力,了解该战略的长远利益所在。
机构还需要吸引更多数字技术化人才。这可能需要改变企业文化,使金融机构更像一间科技公司(以平安为例,他们通过旗下金融科技孵化器、一系列初创企业以及灵活敏捷、快速试错的创新方法,推进数字化转型)。
机构还应寻求与高校合作,编制课程和实习计划,这有助于培养具有适当技能的数字和IT专业人才队伍,为金融服务转型提供支持。
非中国机构
随着中国法律对外资持股比例的放松,跨国公司不断深入参与中国市场,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在全球市场、数字化转型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有益经验。
可是,西方机构需要结合全球专业知识和本地策略(尤其是在大数据和分析方面),这样才能利用中国在合规、反洗钱和数据保护方面的不同规定。此外,聘用本地人才有助企业在这些相关问题上建立真正的中国思维,同时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切合语言和文化上的需求。不过,若外企希望能够快速建立本地化资源,其中一种方案是考虑收购规模较小的三级或四级银行。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机构都必须做好跨越各种不同监管环境的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不同环境下由于多重合规要求而导致巨额的管理开销,也是因为跨境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后,随着市场自由化,中国受全球经济周期性和波动性的影响越来越大,机构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贸易争端和可能的全球衰退。只有那些让中、西方管理人员愿意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机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