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顿时让我泪目了。
这是一位年仅35岁的民警,自疫情发生后,始终冲在前线,2月20日苏州民警位洪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牺牲。
视频中孩子的一声“爸爸,我们回家了”,我哭了。
对于死亡,孩子还不明白真正的意义。
之前听朋友说,她跟妈妈在楼顶上乘凉,5岁的小侄子和自己2岁的女儿在一旁的凉席上睡着。突然,5岁的小侄子哭着醒来,边哭边喊“奶奶我不要你死”。
朋友妈妈并没有疾病,相反,身体还很好,只是有些许白头发。原来,小侄子觉得长白头发就是老了,老了就要死了。
对于死亡,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有自己的理解。
直面死亡,并不可怕
大街上,很多行人尤其是带着孩子的人,路过花圈、寿衣店不自觉的就会加快脚步。
我曾恰好碰到这样一对母女:
女儿:妈妈,那是什么?花好漂亮!
妈妈抬头一看是花圈,赶紧拉着孩子走了。边走边走说:好看什么,真晦气!
女儿:妈妈,那是什么?花好漂亮!
妈妈抬头一看是花圈,赶紧拉着孩子走了。边走边走说:好看什么,真晦气!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死亡还是很忌讳的。当孩子问到,会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家里有亲人去世时,也尽量不让孩子参与。
希望家长知道,孩子对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避而不谈并非是对孩子的保护。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意义?
此次疫情,牺牲了不少人,很多家庭变得不完整。临近清明,你是否打算认真跟孩子谈一谈死亡?
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理解能力差异很大。
面对低幼年龄段:
对于这个年龄段,一定要简单,说的过多、过深反而不容易理解。
如果家里有跟孩子比较亲近的老人去世,当孩子问起来,可以告诉孩子,他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没有办法照顾你了。跟孩子回忆当初和这个亲人在一起的时光,这个时候孩子想哭的话,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爸爸/妈妈也很难过,你想哭的话就哭出来吧。”
接着,可以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思念用写信、画画、制作卡片的方式来表达。
清明将至,祭祖扫墓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承载着思念的物件,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一起“寄给”那位亲人。
4岁以后的孩子,逐渐有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个阶段,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害怕死亡,害怕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离开自己。
如果任由孩子猜测下去,他们会更加的恐惧,从而出现焦躁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不妨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哪怕到小区里转转,让他感受大自然四季的交替。
向孩子解释,死亡是这个人停止了呼吸,离开了现在活着的世界,去向另一个世界。只是那个世界,妈妈/爸爸也不知道什么样子。因为,去那个世界的人,不会再回来。
推荐爸爸妈妈跟孩子一起看看电影《寻梦环游记》、《羽国之旅》,还有一些绘本《小伤疤》、《爷爷变成了幽灵》、《爸爸的围巾》、《象老爹》、《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等。
爸爸/妈妈,你会死吗?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会死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这并不可怕。
你不用担心我们的离开,因为我们还要看你长大,爱你,陪你好长好长时间。
死亡,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家长不忍心让孩子了解,除了担心孩子外,自己也会“恐惧”,不愿意接受。
找个时机(清明、亲人去世、宠物去世等),让孩子接受一次生命的教育。
你有没有认真跟孩子谈过死亡?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