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让孩子思考_学习是一种特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92
导读

童书,尤其是小说类、故事类的,如果主人公不叛逆,是不大可能畅销的。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在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不是特权。 就是因为,他们很多人没有机会上学,很多人辍学,导致上学成了一种特权,…

前两天,和朋友讨论起童书,有个观点比较一致:

童书,尤其是小说类、故事类的,如果主人公不叛逆,是不大可能畅销的。

畅销,是因为喜欢。也就是说,多数小读者,更喜欢叛逆的主人公。

这不是什么大事情。前提,是孩子要有点理性,能区分现实和小说的不同。如果这方面不成熟,混淆了现实和虚构,就容易出问题,甚至会模仿小说的情节,来对抗家长。

叛逆,是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英雄。再听话的孩子,再怎么学霸,内心里也有一种叛逆的渴望。

叛逆,在他心中,代表着成长,代表着长大,表示自己可和家长平起平坐了。

如果一直接受家长“统治”,谈何自立?

有这样的梦想,很正常,家长只要合理引导,不会出问题。

今天看到一个90年前的实验,感到十分新鲜,虽然这个实验算是很“高龄”了。

虽然老,但它很新鲜;新鲜在于,它采用了逆向思维。

实验的主持人是康纳德·赫布。

那个时代的学生,相对现在而言,比较传统;但对当时的成年人来讲,也是叛逆的。

那么,如果我们用逆向思维教育他们呢?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实验者选择了600个学生,年龄从6岁到15岁,基本属于现在小学生、初中生的水平,叛逆刚刚生长的时期。

实验很简单,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了一项“惩罚”措施:

谁如果在课堂上表现不佳,老师会罚他出去玩;相反,如果在课堂上表现好,会给他们布置更多的作业,作为“奖励”。

嗯?貌似和警察叔叔把小学生丢掉的作业还回去,有点像呢……

开始实验之前,老师们心里是忐忑的,孩子们会不会欢呼着跑出去,不上课、光玩耍?

即便孩子们真的故意不专心上课,作为惩罚的“出去玩”也不会带有羞辱的意思。

然而,孩子们宁可选择更专心地上课,也不喜欢这种惩罚,不想因为“表现不好”而出去玩。

他们宁可表现得好一点,争取更多的作业,作为“奖励”。

因为作业有了“奖励”的性质,孩子们的抵触心理也少了。

(这是1930年代,学生作业本就很少,适当增加不会有问题。现在就不同了,尤其是中国)

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奖励方式,引导孩子改变了对学习、功课的态度。

学习、功课,对原先的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充满了压力;因为这个实验,他们开始把学习当成一种“特权”,甚至一种奖励。

这种特权带来的优越感,提升了孩子们的幸福感,他们更爱学习了。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一直在犯这个错误呢?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在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不是特权。

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学习非常刻苦,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他们很多人没有机会上学,很多人辍学,导致上学成了一种特权,能上学的孩子有了充分的优越感,从心底爱上了学习。

穷人的孩子之所以能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学业,这种心理功不可没。

如果你是家长,你没有让孩子是思考:学习是一种特权?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7051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