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2019年以“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为主题,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广泛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危机的认识。
1、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有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发烧等不适症状的药物。抗生素是用以杀灭细菌的药物,抗生素不能抗病毒,是药三分毒,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抗生素,才能更好的保护自我健康。
2、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正确识别抗生素;选对药,靠诊断;服用抗生素前,请务必咨询医务人员;足量足疗程使用,避免细菌耐药。
3、抗菌药物的使用误区?
误区一、抗菌药物=消炎药
炎症反应不仅仅包括感染炎症,还包括跌打损伤、过敏性疾病、病毒性感染等引起炎症。通常把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消炎药,因此抗菌药物并不等于消炎药。
误区二、抗菌药物=感冒药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基本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药物不能杀灭病毒,故对于感冒并无治疗作用。随意使用只会增加副作用、是细菌产生耐药。
误区三、发烧了吃点“消炎药”
首先抗菌药物并不能退热,其次,发热并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出现发热症状后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看是否是细菌感染?甚至要判断是哪种细菌的感染。
误区四、细菌感染了,抗菌药物随便吃
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各自的抗菌谱、适应症。职业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因、感染部位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抗菌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误区五、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药品和普通商品不同,并不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只要用之得当,便宜的药物也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治疗效果。
误区六、症状好转立即停药
很多患者服用抗菌药一两天症状好转便自行停药。其实,对于不同的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都有各自的疗程,比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中耳炎的疗程一般是7-10天。提前停药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者是感染复发的情况。
误区七、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好几种抗菌药
应当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因为不少抗菌药物的作用能互相对抗,使药效降低,还可能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给人体带来危害。
误区八、若是吃抗菌药物后有不舒服的情况,可以自行停
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抗菌药物必须足剂量、足疗程规范服用。疗程不够,细菌未被杀死,可引起再感染。且药物不良反应有轻重之分,轻者可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严重者或机体不能耐受时则必须停药,在医师的指导下换药。
4、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
损害人体器官:抗生素在杀菌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影响肝、肾脏功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等。影响听力:部分抗生素在长期和大量使用时会导致听力受损,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5、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经过医生的诊断并通过血常规等辅助检查手段,证实疾病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这才能使用抗菌药物来治疗。同时,务必在医务人员规范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不随意买,不任意服用,不随便停,严格遵照医嘱按疗程、安全可靠地使用抗菌药物。
6、我们应该做什么?
多运动,强生健体,增强抵抗力。咨询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
7、我们不应该做什么?
不随意买药;不自行选药;不任意服药;不随便停药。
(供稿:质控办 李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