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者丁某因为左耳奇痒反复发作3个月来到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丁某说,他平时会用手指、棉签、挖耳勺等挖耳,还喜欢去外面采耳,但是最近,挖的时候舒服一点,停下来后却瘙痒难耐,只能反复挖耳,最近已经发展到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这才来到医院寻求治疗。
接诊医生在耳内镜下检查了小丁的外耳道,幽默地跟他说:“你的耳朵,生了‘脚气’。”小丁大吃一惊,耳朵里怎么会长“脚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丁得的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因为“脚气”同样是由真菌引起的,所以医生戏称小周的耳朵生了“脚气”。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鑫介绍,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通常又叫做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数认为是由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真菌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会让食物发霉,不易突破我们机体的防御,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会感染机体致病。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因此一切导致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因素均为真菌感染诱因。耳道是一个一端封闭的狭长“管道”,解剖特点易形成真菌生长的温床。
真菌性外耳道炎常见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果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环境,有利于真菌滋生;其二,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滋生繁殖。多数病人为在洗浴中心或理发店内找人采耳所致;其三,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那么,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病症有哪些表现呢?
一,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因为大量霉菌团块堵塞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二,耳道红肿溃烂。检查时可见耳道内有白色、灰色、黄色或黑色膜状物,即菌苔、干燥时呈痂皮状;
三,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可有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可有痂皮的形成。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那么,明确了是真菌性外耳道炎,怎么治疗呢?
王鑫主任说,对于真菌性外耳道炎,耳内镜下清洗外耳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疗效显著。但由于真菌性外耳道炎较顽固、愈后易复发,所以对于顽固型,可取分泌物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用药时至少在一周以上,保持耳道干燥,戒除挖耳习惯。
“保护耳道!”王鑫主任再一次提醒,耵聍(耳屎)对耳道是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既可阻碍声波对鼓膜的伤害,也能减少外界物质对耳道的刺激。一般情况下,耵聍会随着张口,打哈欠等下颚关节的运动,自行脱落排出体外,因此不必刻意清理。
可是耳朵真的很痒,该怎么办?
王主任提醒大家注意:
一是不要用棉签。耵聍一般只会出现在耳道外部,用棉签清理容易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造成阻塞。用棉签清理耳道口周围即可,不要插入耳道深部;
二是不能让非专业人士清理。有些洗头店、洗脚店等场所的采耳服务,往往使用的工具未经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甚至可能带有其他客人的病菌,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三是保持外耳道干洁。可用生理盐水、婴儿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来清洁耳道,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注意,清洁液体可先通过涂抹在手腕上测试自身是否对其过敏;
四是清理耳道时要避免被人触碰或受惊吓。否则很容易损伤鼓膜而造成中耳炎或听力受损;
五是要挖得过深、过于用力。如果太用力,会损伤耳道皮肤,太深,有可能会损伤鼓膜。因此在掏耳朵时,如果有碰到东西的感觉就要停下来,那表示已到尽头;
第六,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朵。宝宝的外耳道皮肤更是娇嫩,皮下组织稀少,不正确的护理很容易导致宝宝耳朵受伤;
第七,不要过于频繁的清理耳道。相关数据显示,临床上外耳道感染的病患,85%以上都是由掏耳不当引起的。
“千万别把掏耳当成一种习惯,若耳朵出现瘙痒、阻塞、疼痛、化脓等症状,要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治疗。”王主任再次提醒。(张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