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丧三年,就是指在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工作。孔子制定丧礼时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孔子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丧期。
孔子说:“百善孝为先。”春秋君说:“羊羔跪乳,乌鸦反乳,自然界动物都知道感恩,作为人类更应该知道孝道。”当然也不是活着不养父母,当老人不在了装逼守丧,孝由心生,孝不是做给谁看的。
在当时,孔子的弟子宰我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环。这不是让礼乐崩坏?
宰我继续说道:“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
Δ孔子
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
宰我悻悻而退,孔子对其他弟子说,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甜美,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高兴,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孔子接着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
古代考察官员的第一标准就是看是否孝顺,如果不孝官位肯定不保。当父母死后,做官的要回老家守丧三年,如果朝廷确实离不开你,那么皇帝要下达诏书,特批可以不回家守丧,这就叫“夺情”。皇帝特批不守丧,这叫夺孝尽忠,古人云,“忠贤两难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比如明朝首辅张居正的父母死后,作为宰相的他也要回家守丧三年,但小皇帝朱翊钧却夺情两次,因为当时皇帝还小,国家离不开张居正。如果没有其它特殊情况,官员都必须遵守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