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甘地,大家一定会想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思想,通过绝食和静坐,赶走了强大的大英帝国。
甘地可以说对英国人非常不待见,他反对英国给印度带来的一切现代工业成果,不要机器、不要铁路,主张恢复传统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复手工纺织业。
甘地拍摄的手工纺织车宣传照,大家摇啊摇,摇到外婆那一代去
甘地的行为,毫无疑问是逆工业化、全球化趋势。
难道甘地和中国清朝末年那些王公大臣那样食古不化?
其实甘地并没有那么迂腐,甘地可是英国伦敦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他亲眼看过英国的现代化,亲身感受过现代化给英国带来的繁荣,也深谙英国运行的那一套方法——顺便说下,李光耀也在英国留学学法律,剑桥大学毕业,所以李光耀懂的东西,甘地不可能不懂。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思想开放又亲历过现代化社会的人,要主张把印度拖回小农经济时代呢,这不是把国家推进火坑吗?
难道甘地不爱国?
甘地可是为了印度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的,差点把自己给饿死,而且为了维护国家团结,还被异教徒杀害。他是在用生命爱国啊。
这就很奇怪了,完全想不通啊,一个思想开放,又舍命爱国的人,为什么会让国家逆时代趋势而行呢?
看历史,一定要回到当时的现实情况,否则以现在的人的角度,怎么想也不会得到真实答案的。
02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机器首先应用到了棉纺织业上,致使纺织业大爆发,英国本身不产棉花,原料都需要进口。
这点难不倒日不落帝国,英国拥有两个绝好的种棉殖民地——北美和印度。
但是后来美国独立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变成了国与国的关系。
幸运的是,独立后的美国南方,其黑奴种植园,也能源源不断地给英国输送棉花。
而在这里,印度给英国提供的,只有香料,没有棉花。
那么为什么英国不找印度呢?
印度可是传统的棉花生产大国啊,而且当时印度也已经成为英国稳固的殖民地了,英国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后院”印度推行棉花种植园呢?
英国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为啥?因为遭到了印度农民的强烈抵制。那印度农民为啥要抵制呢?
中国有一句老话: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样子。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小农经济,也差不多就是这样。
一户自耕农,比如家有十亩地,可能三亩用来种植主粮。三亩种植玉米大豆之类,四亩种上棉花。院子里种点儿蔬菜。种出来的粮食,自家人吃。种出来的棉花,让老婆在家纺织成布。一家老小,有吃有穿,平平安安,过日子呗。正像中国古诗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种日子好吗?老实说,一点也不好。生活很艰苦,劳动强度很大。一年忙到头,不过得个温饱。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官府的横征暴敛,就可能挨饿。这都是事实。
这些都不好。但是有一点很好,就是一切因果关系都很简单。一家人如果挨了饿,谁都知道为什么。要么是天灾,要么是人祸,要么是懒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这些方法的边界也很清楚。所有一切都由来已久,近在眼前,没有什么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怪事。
要知道,一切因果关系都很简单,一切都很可以理解,这是一项巨大的福利,人会因此生活在巨大的确定性和安全感中。
稳稳的小确幸
但是,如果农民加入了种植园,会怎样呢?家里的十亩地可都种了棉花了。要吃粮食吃菜,可以卖了棉花到市场去买。
如果只从经济学上分析,分工深化了,协作网络建成了,整体效率肯定大大提高。大家的福祉都增进了。
但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心理上的确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没了。
出售棉花,到底能挣到多少钱?农民自己说了就不算,完全由远方某些他既不知道,可能终生也不会见到的人来决定。他既不了解,更无力影响远方的那些人和事。也就是说,他和他家人的命运,变得难以把握而且不安全了。
所以,印度自耕农才强烈抵制加入棉花种植园。英国人尝试了几次,软硬兼施,都不成。
对英国人来说,好在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业很发达。大量黑奴的服从和劳动,确保了英国的棉花原料供应。印度农民不配合,那就算了吧。
可是,好景不长。时代的转折点来了,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次战争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全球原料危机。
美国对欧洲的棉花出口,从1860年的380万包猛降到1862年的几乎是零。英国从美国进口的棉花下降了96%,到1863年,大量失业的棉纺织工人,已经开始在英国的几个城市暴动了。
既然如此,英国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定要把印度开发成棉花种植基地。印度人不干怎么办?在大英帝国利益攸关的问题上,不干也得干。
英国人在印度修铁路、调整税收政策、提供棉花种植技术支持,威逼利诱,结果就是大量的印度小农终于被卷入到了这个棉纺织业的世界大分工中。
1860年,印度棉花占英国棉花进口总量的只有可怜的16%,到了1862年,这个数字涨到了75%。
结果呢?悲剧很快就来了。
南北战争中,棉花价格居高不下。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美国又可以生产棉花了,棉花价格暴跌。当时印度就有一批经营棉花的进出口商破产。
但这只是一个信号。
接下来的30年,全世界棉花价格持续下跌。是持续、缓慢的下跌,这是钝刀子割肉啊。
印度的农民,只要在19世纪70年代从传统小农方式转为单一种植棉花的,都陷入了越来越绝望的境地,是温水煮青蛙。
因为是缓慢下跌,几十年过去了,新一代人甚至连种粮食都不会了。到了1890年代,印度的主要产棉区爆发了彻底的饥荒。
为啥?就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如果棉价再下跌,农民的收入买不到足够的粮食,接下来就是全家没饭吃。他们处境甚至还不如美洲的黑奴。黑奴至少还不会有被饿死的风险。
甘地出生在哪一年?1869年。所以,他的成长过程,是眼睁睁地看着印度农民被殖民者裹挟进全球生产体系,然后落到悲惨命运的过程。
所以,当他有了社会影响之后,坚决要求印度回到小农生产,还亲自上阵拍下了那张手摇纺车的照片。
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不想再让印度的人民饿肚子,如果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工业化、全球化、现代化。
03
现在我们看到特朗普到处“退群”,这是逆全球化的行为,你说作为一个商人,特朗普不懂全球化带给美国的好处,他当然知道。
但是,他的选民更知道,全球化后,工作被中国人夺去了,从中产阶层一下子跌入了贫穷。
全球化,美国是得益了,但是那些被牺牲掉的工人,谁来保障他们的利益,他们就该为美国的大局利益而牺牲?
反对全球化的,除了美国的钢铁汽车工人,还是韩国的农民。
韩国的农民为了反全球化,甚至不惜自残,哪个国家要开全球贸易大会了,就跑到那里去抗议。
全球化让韩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从第三世界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但是韩国的农民却一批批破产。
不是韩国农民不爱国,是活不下去了啊。
04
全球化带来的副作用,新技术同样如此,每次新技术的产生和普及,都会淘汰一批人。
现在的机器换人,就淘汰了不少低端工人。
新技术的发展,淘汰的不仅仅是低端的工种,所谓高端活也会如此。
在以前,会打算盘是高端活,计算机出现后,就失业了。
现在高薪的码农,做的活很高端,但是未来人工智能会自己编译代码,他们也会被淘汰。
新技术的发展,当然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这点毋庸置疑的,但是因此而失业的工人,怎么办?
中国现在极力推行全球化和新技术,没有一个国家那么有自信,欧美那些发达国家也没有,欧洲恐惧新技术,美国恐惧全球化。
未来,确实是中国的时代。
但大鹏展翅九千里时,它虽然看不到见地下的蝼蚁,但也要关注蝼蚁们的生存啊。
趋势不可当,开倒车只会让国家和国民更痛苦。
在推行全球化和启用新技术时,尽量减少民众的牺牲,是当政者要考虑的。这样社会才不会涌现反对的声音。
贾樟柯曾说过:“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
一个良知的社会,不应该让那些被撞倒的人,变成公式里的一个渺小的数字。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或许是一条出路,全球化了,就让自己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强吧,新技术来了,那就学新的知识吧。
中国人,注定勤劳一生,半点都不能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