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印度出人意料的宣布退出即将签字的RCEP协定,被外界视为这是印度在经济战略上由开放转向保守的标志。
但令人费解的是,就在11月14日印度对外公布的自身新经济发展目标中,印度人依然把到2024年时的GDP发展目标定为5万亿美元,即在2018年的水平基础上再翻近一番。
RCEP全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以东亚为中心的、涉及中、日、印等东亚16国的世界最大区域性自贸协定。该协定的核心目标就是破除这16国间的各种关税和贸易壁垒,让各国的优势产品能以更低的成本畅通于协定各成员国的市场之内,这对印度的出口市场而言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取消贸易壁垒必然是相互的,其它成员国要对印度取消进口壁垒,而印度也要对其它成员国取消自己的进口壁垒,而这就意味着印度脆弱的本国市场将会遭到中日韩等出口巨无霸的巨大冲击,天量的印度中小企业都要因此蒙受巨大损失甚至是破产。于是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中小企业,当然更是为了这些民众手里的选票,莫迪当局在开放与保守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印度不仅将放弃RCEP协议带来的出口量新增份额,甚至原有的出口量都会保不住,因为RCEP的各主要签字国基本都是印度的主要出口对象国,在别国与这些国家签订RCEP而印度没有签订的情况下,自然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属于印度的出口份额要被其它RCEP签字国占领。
所以在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之后,外界普遍预测今后印度会下调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预期,然而现在印度依然坚称要实现GDP到2024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样的表态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客观的讲,如果是在半年前,印度确实有发出此番豪言的底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和隔壁的老邻居中国几乎同步的开始了坐火箭,到1988年GDP增速甚至达到过9.6%的历史峰值,而在2014年莫迪上台后,印度GDP连续5年的平均增速达到7.7%,让同一时期的中国都略逊一筹。
正是基于如此一片大好的前景,高盛等外国金融财团曾一度将2019年印度的GDP增速预测为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乐观的定为7.5%。再加上到年中关于RCEP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开始传出,受到鼓舞的莫迪甚至早在8月15日就喊出了“要让印度GDP再翻一番”的豪言。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半个月后的9月2日,印度2019年第二季度经济发展报告出炉,印度本年度第二季度GDP增速跌至5%,为六年来新低,同时创下莫迪上台以来最差经济增速记录。事实上印度经济放缓的迹象早已显现,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增速已经放缓至6.6%,到2019年第一季度降至5.8%,并最终在第二季度降到5%才终于得到重视。
所以在9月份,高盛等国际金融财团已经将对印度2019年GDP增速的预期大幅下调为6%,到10月份,印度自己的央行同样将相关预期下调到6.1%。再到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更是进一步将印度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到“负面”。
那么“到2024年将GDP总量提高到5万亿美元”对印度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2018年,印度的GDP是2.7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从2019年初到2023年年底的5年时间里,印度GDP总量必须新增2.3万亿美元,年新增量近46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则必须保持在12%左右才能实现。
如果放宽一点,把2024年也算进去,年平均增长率也必须保持在10%差一点的水平上,即使印度2019年的GDP增速依旧保持前5年7.7%的水准,那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
归根结底,这个“6年翻一番”的GDP大跃进,很有可能只是莫迪当局在总体经济前景不乐观,同时还退出RCEP的背景下维持国民士气的一个美好愿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