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选择称帝的时机很鸡贼_他的失败在于错误地估计了孙氏的忠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52
导读

袁术称帝除了看准汉室极其衰微之外,另个一原因是,天下各方诸侯,其实是没有太多精力搭理袁术的,袁术作为一个在董卓篡政后就有心思僭越称帝的人,他自然要时刻关注天下大势的变化,而在建安二年的时间节点上,袁…

袁术是东汉末期割据于淮南的一方诸侯,也是在动乱中快速崛起,实力爆棚的人,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袁术成为了东汉乱局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诸侯,由此也成为了袁术称帝的一个原因,其实很多人忽略了这一问题,袁术选择称帝的时机不能说完全错,他的失败,在于错误地估计了孙氏集团对自己的忠心程度,以及对自己过于自信。

袁术选择称帝的时机其实是很鸡贼的,是在建安二年,当时汉献帝刚从长安逃出来,被曹操迎接到了许都,可以说,汉室的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大多数人已经不把汉室当回事了,如果不是曹操为了自己扩张的实际利益,而维护和强调汉室的威严,在汉献帝东归后不出几年的时间,汉室就灭亡了,所以说大多数人对于汉室的态度是观望,不扶持不反对,尤其汉献帝还是董卓所立,这会成为各地诸侯不理睬的一个原因,有意思的是当时袁术还是希望能够借用汉献帝给自己赚些名声的。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但实话,对于袁术来说,一个死了的汉献帝是比活着的汉献帝对他更有利的,汉献帝只要一死,天下无共主,其称帝也就不会遭遇更大的抵触了。

袁术称帝除了看准汉室极其衰微之外,另个一原因是,天下各方诸侯,其实是没有太多精力搭理袁术的,袁术作为一个在董卓篡政后就有心思僭越称帝的人,他自然要时刻关注天下大势的变化,而在建安二年的时间节点上,袁术也的确是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时机,也就是大家都很忙。

按照当时的情况而言,袁术称帝最反对的也就是曹操和刘备,曹操是需要借汉室的名义扩张,自然要维护,而刘备前期则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这是其获得支持的政治资本,两人都必须要扶起汉室的大旗,所以两人也是袁术称帝时对其有过军事行动的人。

只是当时刘备被吕布窃取了徐州,寄人篱下,没有太多的实力,袁术完全可以忽略,而曹操呢?在建安二年,他大部分精力其实没有放在袁术身上,而是放在了张绣身上,曹操正在借机扩张。

《三国志.武帝纪》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曹操在建安二年一整年的时间里,都在为彻底击败张绣做努力,他只是和袁术打了一仗,而和张绣的势力交战,袁术选择称帝的时间则是在建安二年的二三月,那正是曹操新败的时候,也是曹操自顾不下的一段时间。

作为袁术的死对头袁绍呢?袁绍和曹操一样,忙着扩张,没时间搭理自己这个“傻弟弟”。

《后汉书.袁绍列传》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

四年春,击公孙瓚,遂定幽土。

曹操还是很有心计的,因为有天子在手,给了袁绍一个大甜头,更心机叵测的,让袁绍兼领幽州,那可是公孙瓒的底盘,袁绍自然是知道曹操是想让他和公孙瓒死磕,不要南下影响曹操的扩张势头的,这是明谋,可是袁绍也没有理由拒绝,当时任何底盘也比不上幽州对他的吸引力大啊,所以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中,袁绍的经历都放在灭公孙瓒这件事情上,至于南方,这位袁家嫡子要称帝,他没有时间也没心情去管。

北方的袁绍曹操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那么和袁术相邻的刘表呢?

《三国志.刘表传》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

《三国志.刘表传》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三国志.贾诩传》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刘表是典型的“出道”即巅峰型人物,当初单枪匹马入荆州,和荆州本地士族联合密谋诛杀了荆州各地的武装集团首领,快速接管了荆州,但是他的岁数太大了,掌控荆州后,刘表其实所做的事情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逍遥快乐的过日子,加上想左右逢源,于乱世中给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更是掺和到了曹操和张绣的争端中,袁术也是知道的,只要不去主动招惹刘表,他选择称帝,刘表更多的也就是口头上骂两句而已。

除了这些人,盘踞在益州的刘氏父子更是无暇顾及东方发生的事情,袁术选择称帝的时间,正是益州政权交接,刘焉病死后,刘璋初掌控益州的时候,只是刘璋没有他父亲的手段,益州内部是动乱的,外部则是出现了张鲁这个刘璋自己树立的强敌。

《三国志.刘二牧传》兴平元年,(刘焉)痈疽发背而卒。

(刘璋)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雠敌。

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

所以说袁术认为当时的局势是,自己称帝,各方势力是没有时间去联合征讨自己的,除此之外,袁术的确有些过度自信了,他被自己表面上的强大所迷惑了,未考虑到,其集团内部,孙氏集团已经占据着自己势力范围的半壁江山。

《三国志.袁术传》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瓚;绍与瓚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袁术在董卓乱政出逃后,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而袁绍和袁术同时都借着袁家四世三公的东风,自然各自都认为对方没有资格和自己去争夺,最起码当时袁氏是大家公认的,在汉室衰微之时,最有可能占据这天下的实力集团,所以袁术和袁绍之间的对决是不可避免的。

《三国志.袁术传》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英雄记》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自病死。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玮,下邳人。瑀既领州,而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

早期在北方争夺地盘失败后,袁术很快在南方找到了出路,开始了他割据淮南以及江东的生涯,当然有关陈温的记载是有所出入的,《英雄记》记载陈温是自己病死的,并非袁绍所杀,但是不管怎么说,袁术也是很有眼光的,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也可以说是被逼迫的,放弃了在向北的扩张,而是转而在南方建立建业。

《后汉书.袁术列传》术在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而不修法度,以抄掠为资。

袁术割据淮南时期,其实力范围遍及徐、豫、扬州,尤其是淮南之地,在东汉末年并未遭受过多的战火屠戮,如果根据东汉的记载,袁术实力范围的人口是很可观的。

《后汉书.郡国志》沛国秦泗水郡......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陈国高帝置为淮阳......九城,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南阳郡秦置......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也就是说袁术实力范围内有几十万左后户,近百万百姓,这是并不是太过夸张的说法,那么只要袁术安心经营,能够养得起5、6万精锐士卒,如果战事吃紧的话,短期内征调10万士卒也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是就近扩张,不远征就可以。而且当时袁术在北面和吕布联合,江东的孙氏在名义上是自己的下属,也就说,袁术的势力影响范围,已经占据了东汉的东南半壁,其势力的确是鼎盛一时。

这里要多说一下,其实孙氏父子,也就是孙坚、孙策时期,其实都是袁术的下属。

《后汉书.袁术列传》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

《后汉书.袁术列传》术从兄绍因坚讨卓未反,远,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术怒,击昕走之。

孙坚起事之初,就是借助袁术的势力发展起来的,袁术更是帮助孙坚守住了地盘豫州,孙坚也是在袁术和刘表的争端中战死的,孙坚之后,孙策则带着孙坚旧部继续在袁术账下,成为袁术账下的悍将。

《三国志.吴景传》袁术上景领丹杨太守,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

《江表传》袁术以吴景守广陵,策族兄香亦为术所用,作汝南太守。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术遣策攻康......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孙策以及孙氏宗族很多人当时都是为袁术打天下的,但是直到刘繇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刘繇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当时汉献帝还在长安,被李傕郭汜控制,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其实是李傕郭汜正和西北的马腾韩遂爆发冲突,他们希望关东能够安分,所以在本来就已经混乱的局势中,“安插”了刘繇这个变数,显然刘繇上任扬州刺史,这是极大威胁袁术实力的,他如果不除掉刘繇,那相当于是把自己地盘的一大块,送给刘繇,所以刘繇和袁术集团的争夺不可避免,孙策则在此时趁机崛起。

《后汉书.袁术列传》自孙坚死,子策复领其部曲,术遣击杨州刺史刘繇,破之,策因据江东。

此后江东之地,大部分太守其实都是孙氏集团的人,但是名义上还是袁术的势力范围,但是显然袁术对自己太信心,也太高估了孙氏集团的野心,也错看了孙策的忠诚程度,在这个背景下,袁术认为时机合适,同时自己实力也足够强大,所以便有了称帝之举,其实如果当时在袁术称帝后,还有第二个人称帝,那么结果就是没人去讨伐袁术的僭越之举了,而是大家都索性称帝,那时估计曹操是最惨的了。

只是袁术称帝,还没等外部施压,袁术集团内部就分崩离析了,孙策趁机和袁术断绝关系,历史记载还写了孙策劝谏袁术的事情,其实个人觉得,当时孙策已经占据江东,实力已经足够强大,足以自立,他已经不需要在依附有袁术了,他是很需要一个时机和袁术切割的,而袁术称帝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劝谏袁术也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

《后汉书.袁术列传》术不纳,策遂绝之。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

自此,孙策罢免了袁术任命的江东官吏,全部换上了孙氏集团的人物,正式从袁术集团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称霸江东,而袁术在失去了江东之后,实力大减,仅仅限于淮南一线了,而这时,本来和袁术交好的吕布也表示,不跟袁术混了。

《三国志.吕布传》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布亦怨术初不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首许市。

所以在短时间内,局势发生了袁术无法掌控的变化,自己看似强大的联盟实力,随着孙策吕布的“背叛”,袁术没有了足够和天下群雄叫板的实力,袁术也的确是太过高看自己了,孙策吕布也是人雄,怎么长久屈居于人下呢?

《后汉书.袁术列传》术大怒,遣其将张勋、桥蕤攻布,大败而还。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四年夏,乃烧宫室,奔其部曲陈简、雷薄于灊山。复为简等所拒,遂大困穷,士卒散走。

所以说最终在袁术称帝后,其实就打了两场大仗,一个是讨伐吕布,一个是征讨陈国,两次战败加上淮南发生旱灾,这就让袁术的皇帝梦破灭了,两次战败绝没有到影响到袁术统治根基的地步,但是一次天灾就足以了,袁术是自败,外部势力其实没怎么对其施压,内部各种不利的因素就足以拖垮袁术了,最终袁术在想被逃,依附袁绍的时候,被刘备所阻,病死了。

可以说,袁术有过极好的时机,西边的刘表对自己威胁其实不大,主要袁术在势力巅峰的时候,安心休养民力,积极备战,之后分化江东做大的孙氏集团,把江东之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慢慢向西或向北扩张,最起码,可以在北方曹操和袁绍决出胜负之前,割据长江以南,或者影响北方之地的归属,也就是说他需要时间去消化短期内扩张的地盘,只是他的野心没有给他时间,当然,退一万步讲,如果当时江东之地,他能牢牢掌控的话,也就不会败的那么快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袁术传》《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三国志.吕布传》《三国志.贾诩传》《三国志.刘二牧传》《三国志.吴景传》《后汉书.袁术列传》《后汉书.袁绍列传》《后汉书.郡国志》《江表传》《英雄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