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有一个小学同学把我们拉了一个群。
失散多年的同学久别重逢,每个人都兴奋地打着招呼,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份炽热的情感。
谁谁做了什么出格的事、谁谁被老师怎么惩罚、谁谁喜欢那个谁谁......如果中途你离开了一会,当你再拿起手机的时候,可能就是几千条消息,当年的男孩女孩们,在群里放肆开着男女之间的玩笑,不再有任何的忌讳。
开场的这份怀旧,褪去了当年的羞涩,真的给人一种回到了过去的感觉。
但是后来几天,群聊逐渐没有了什么消息闹的程度一样萧条。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群
从上学到工作,我们每一个人的手机上几乎都有很多的群,这些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同学群,从小学到大学;三是与工作有关的群,从第一份工作到当前这一份工作。但除了工作群和家族群每天在叮叮咚咚响个不停之外,同学群大都已经沉到了消息列表的底部,安静地沉默着,荒芜得就像从未有人来过。
是的,同学群的初衷是美好的,联系感情、相互扶持、叙叙往事,但是怀旧的故事总有期限大家才发现,因为多年未见,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谈。
谈政治?群里的体制内工作者张口闭口长效机制,督导巡视......
谈养生?有人信中医,有人信西医,还有人信伪科学......
谈教育?结婚早的张罗着学区房,大城市的还在苦苦寻找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
谈车子?混的好的是奔驰、宝马,差一点的连加油都舍不得加满......
唯一剩下的就剩拉票的、发广告的和助力抢车票的......
所以,当聊天找不到共性的时候,沉默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
长大后我们真的变了
其实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生活没有了交集。
守在家乡的几乎结婚都比较早,他们根本体会不了大城市的工作压力有多大,房租和物价涨得有多凶,对于挂在嘴边的996更不会产生任何共鸣。
出门闯荡的几乎都活跃在深夜的手机上,他们结婚大都偏晚,对于小城市的家长里短提不起一点兴趣,他们赶着最后一班的地铁和凌晨最早一趟的公交车,上班1个多小时的他们连周末约会都觉得是一种奢侈。
有人喜欢刷短视频,有人觉得太庸俗;有人喜欢晒文艺,有人觉得你一把年纪了还在装;有人蓬头垢面的做家务,有人熬着黑眼圈赶着飞机......
赵一的家里拆迁分了五套房,钱二继承了家族的企业,孙三在创业的泥沼里艰难前行、李四在凌晨刚陪客户喝完酒回来,王五正在筹孩子的补习班学费......
不同的环境让我们生活成了平行线,哪里还有当年感同身受。
最后的交集是你我一一退出
有人能陪着自己走完人生,固然幸运,有人自动地在你的生命中退出,那就微笑着说声再见。
伤感吗?大可不必,因为生命从来都是短暂的。
记得有一位小学同学,在农村在一只流浪狗咬住了脸庞,然后整块脸都被拉下来了,随后就被送去医院了。
这位同学的家庭贫寒,上学时成绩就很差,一只待在农村,但是当群里的同学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众筹为他解决手术费,住院的那几天,他还抽空说自己恢复的还好,但是没过多久,就永远的离开了。
我不知道中途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被狗咬一下的代价这么大,但是那一个头像就再也没有发出过消息了。
是的,最后的最后,能再次燃烧我们的就是某某的离开,知道最后一个人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