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每年的3月到8月,是北京雨燕飞抵北京繁育的时间。雨燕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非常适合北京雨燕栖息筑巢繁殖。颐和园的廓如亭每年都吸引大量雨燕在此筑巢、繁殖,是园内雨燕最集中的区域。
廊如亭
廓曲承阔的意思寓意是这座亭子像城墙一样坚实,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更为形象,也更为人所熟知,叫什么?叫八方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您数数着庭里的这几根柱子就知道了,八方亭内外三圈共24根柱子,每一层都有八根立柱。整个亭子的面积有130多平方米,够大,它在颐和园的63座亭子中是全园里最大的,同时也是我国现存的同类建筑中最大的一个。但您有些纳闷,建造这么大的一个亭子到底是干嘛用的呢?
其实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就不难理解了,八方亭的西边是颐和园气势恢宏的17孔桥,如果亭子不够大,就不能与长虹般的17孔桥遥相呼应了。站在这近可观17孔桥两岸的湖光山色,向远处还能遥望到北京玉泉山的定光塔,您在这儿就算不看景,坐下休息一会儿,也会感到十分惬意。好了,您坐着休息一会儿,下面让我来给您讲一下这里发生的小故事。话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带着一帮大臣来到他新建好的皇家园林来赏景,走着,皇帝也有些口渴,疲惫了,便来到八方亭中休息,而大臣们只能在庭外大太阳底下候着乾隆命人泡了杯西湖龙井,一边喝茶一边说道,朕这儿有一副对子,各位爱卿,谁要是能对上阵,便赏赐一杯。
17孔桥
再过去,皇帝是真龙天子,说的话是金口玉言,别说喝茶了,就是不喝茶也得对,不能扫了皇上的兴致,钱龙口道,八方亭亭,八方八方亭赏,望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没想到这话刚说完,一个年纪不大相貌俊俏的小伙子张口就给堆上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余下群臣也跟着万岁,万岁起来!皇帝一听乐了,没想到这小子脑子转得这么快,这下联对的,不仅工整,而且听着怎么就这么舒服,便赏赐他坐下喝茶,一问他名字,便知道他原来就是刚入朝为官的和珅。
乾隆和珅
从那以后,乾隆皇帝对和珅也是更加器重,直到后来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富可敌国的史上第一巨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