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拜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从宋初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党项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转化时期。元昊建国标志着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领主制,乾顺以后,进入封建地主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从清末开始,对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热门的西夏学。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乱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与宋朝。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而出走创业,陆续占领河西走廊地区。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时期,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
西夏博物馆新馆位于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第一座以西夏陵园为背景,全面介绍西夏历史文化及西夏陵传承保护历程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000㎡,展览面积5400平米,公共服务区、文物库房及技术办公区共3600平米。西夏博物馆基本陈列由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西夏社会经济、西夏陵、保护与传承、海外藏西夏文物文献以及西夏研究成果展8个部分组成。馆藏文物近万件,包括西夏建筑构件、西夏石器石刻、砖瓦、西夏瓷器、西夏钱币、铜铁、绘画、雕塑造像等,荟萃了西夏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精品。
西夏文字
在西夏灿烂的文化中,文字作为最为重要的一隅,有着不可或缺的分量。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认为,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
西夏文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1804年(清嘉庆九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西夏文字有它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的研究,对西夏语言的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远看都熟悉,近看不认识”,西夏文字一直是观众参观时的兴趣重点。新馆对西夏文字的创制规律、字型结构、语法、语音、书法都作了介绍,而且还与同时期的契丹文、女真文等作了比对,观众可以多视角了解西夏文字。目前,西夏博物馆馆藏残碑有3000多块,其中西夏文残碑占很大比例。
西夏造纸与印刷
说到文字,就不得不提到印刷。与西夏文字展示位于同一展厅——西夏文化史展厅里的西夏刻字司摹拟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西夏刻字司里人们忙碌的景象。西夏刻字司是专门管印刷的部门。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木活字,是西夏人发明的,因此绝对有必要大书特书一笔。
印刷术能在西夏发展起来,有其特定的基础和背景。西夏大庆元年(1037年),元昊“始尝以己意造蕃书,令谟宁令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并立即在全国推广,教国人用以纪事。文字的创制、推广是西夏印刷兴起的基础。西夏立国前后,曾先后6次向北宋购买大藏经、经帙和签牌,并求宋国子监所印之书字等;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儒家经典为蕃语;(者单)都六年(1062年)毅宗谅祚向宋献马50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随着西夏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政府提倡蕃、汉二学,设科举,建太学。各州县亦建学校,培养和选拔有学之士;佛教在西夏的兴起,佛经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政府机构中还设有刻字司、纸工院,专门负责刻书印刷。这些均是西夏印刷业发展、兴盛的社会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印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但是,宋元时期,活字印书未曾流行,仍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明清,活字印书才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活字印刷术发源地的中国,令人遗憾的是中原地区早期活字印刷品未见有实物流传。近两年来,在出土的西夏文献中,学者们惊喜地发现了众多活字印刷品。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历朝历代帝王贵胄们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盗掘的重要屏障,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而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献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献殿至陵台之间有一条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考古发掘显示,和奢华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陵的墓室要“简朴”得多,为位于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构成的三室土洞式结构,陪葬品也相对较少。
考古人员对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了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考古工作者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并不在少数,因此其真实数量应当更多。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
考古工作者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2000年4月 结束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
以前参观者对西夏陵的印象是“远看大土堆,近看一堆土”,但西夏陵最早的建筑样式是十分庄严肃穆、宏伟壮丽的,夯土约占65%,外部有木质结构和砖瓦建筑构件的装饰,墙基有包砖,墙用红色颜料涂抹过。西夏陵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滴水瓦当、妙音鸟、套兽等,都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