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三预热前奏_移一座仙山到巴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5
导读

这是一场没有实体文物的数字展览,400平方米的空间内,帷幔隔起了一处处空间。熏香点燃,烟云从山体溢出,一座静态的香炉,被赋予了一座真山的动态:云卷云舒、若隐若现,仿佛一座真正的山、矗立于一方案几上。 …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

计算着从汉墓到卢浮宫的距离。

世界那么大,

我们要出去说说话。

2019年12月9日

法国巴黎

卢浮宫卡鲁塞尔厅

一场特殊的展览

即将举行

无实体文物的数字展览

这是一场没有实体文物的数字展览,400平方米的空间内,帷幔隔起了一处处空间。整个展览场馆被做成了一座山的形状,起伏、岔道、洞穴,种种“机关”不一而足,很有趣味。在投影、声效、装置艺术的配合下,漫步其间,仿佛在一座山中漫游。

相信我们在小的时候,都听过有关“山”的故事,那些故事通常与外婆的摇椅、壁炉里的火焰、打盹儿的小狗有关。

在生命的最初,“山”,就是对于未知的畅想。当我们长大一些后,山,可望、可攀、可行、可居;有时山也会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阻断了地理,制造壁垒,山太高了,以至于我们懒得了解彼此。

这场数字展览题目叫“移山——《如果国宝会说话》光影沉浸展”,《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

这场展览灵感来源于《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汉代文物:错金铜博山炉。

光影展采用全新360度全息全影视屏影像技术,结合文物、科技、艺术等形式,立体呈现博山炉营造的仙境,让观众在现场多感官体验中国文物的精美和内涵。

神仙世界浓缩于一炉之中

博山炉,是汉代很普遍的香炉,外形是一座仙山。在中国文字中,人在山中,就成了“仙”。 神仙居住在仙山,那里是幸福的永恒之境,那里也是永生的极乐世界。仙山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各类艺术作品中,存留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追求,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中国汉朝,达到了高峰。

博山炉就是这一时期的精彩作品,浓缩在博山炉中的神仙世界,对中国古典审美影响深远。

比远山更远的地方

出土于满城汉墓的“错金铜博山炉”,香炉做成仙山的模样,炉盖似山峦起伏,错金云纹浮现其间。 山峦的各个角落,分布着人、猴子、豹子、虎、野猪等,形态跃然。熏香点燃,烟云从山体溢出,一座静态的香炉,被赋予了一座真山的动态:云卷云舒、若隐若现,仿佛一座真正的山、矗立于一方案几上。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贯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主题之一,人怎样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安宁、达到平衡状态,也是一个不变的命题。

博山炉,是中国历史上,人居环境设计的一项经典案例。 也许,当您登上山峰,您会发现, 这个巨大的装置,自身既是一座山,也是一件香炉,至于还能是什么,取决于您的判断。

远方的山比远方更远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