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个同事聊天,她说儿子上四年级了,每天放学回来后衣服乱放,玩具玩完后随处乱扔,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有时候由于看得时间长了,作业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写完,第二天起床就很费劲。这种情况让她很头疼。虽然在她的督促下,儿子也能收拾一下东西,也会不情愿地关掉电视,但这种行为似乎已成习惯,她虽着急却又无可奈何。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孩子玩完玩具后不归位,看电视时间难以控制,这种种表现后面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规则感的缺失。规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了规则,才有安全的界限,规则是自由的保障。比如,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我们出行的安全。
同样,如果没有为孩子制定合适的规则,孩子的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没有规则的限制,没有纪律的约束,那么孩子就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16年轰动中美的“中国留学生凌虐同胞案”中,几位青少年犯下如此残酷罪行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而其中一个不能不提的方面就是规则感的严重缺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孩子生长在一个只有自由、没有规则的环境,他就学不会尊重他人,学不会承担责任,长大后就可能藐视社会规则,漠视法律法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孩子制定规则呢?
1、规则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
前不久我带孩子回老家,还参加了几场老友聚会。朋友们几年不见,分外亲热。来不及寒暄,她们往往便转头招呼自己的孩子公过来:“快喊阿姨好!”还让孩子过来拥抱我。
那一刻,年幼的娃娃们大多是眼神迟疑,举止拘谨,态度回避的。孩子们不认识我,不想跟我亲近,这我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他们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对我抱歉地说“这孩子太认生”,甚至当面训他“不懂事”,那场面真的很尴尬。而我,从不要求我的孩子去和“陌生人”亲热。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尚小,制定规则是家长的事,孩子无需参与;只要家长把规则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遵照执行就好了。其实,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那规则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强迫命令,甚至成为压制孩子合理要求和愿望的手段。
即使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家长也要抱着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命令孩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其实孩子是能从家长的态度中感受到尊重和爱的,如果家长习惯以权威的姿态指使孩子,孩子就可能产生敌意,甚至挑战家长的权威,故意破坏规则。
比如,在看电视的问题上,就可以跟孩子达成协议,如每天看半个小时电视或者只有周末可以看电视。不管最后达成的规则是什么,关键是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才会愿意执行规则。
2、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在孩子可接受范围内
有位妈妈对于孩子玩完玩具后不归位这件事很焦虑,她虽然一再跟孩子强调归位的规则,但孩子总是不听,一问孩子的年龄,刚刚一岁半。其实,对于两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即使制定了玩具玩完后要归位的规则,他也很难做到,这是由于他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有发展到能理解和接受这一规则的程度。
所以家长在制定规则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最好不要超前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规则,害得自己焦虑,孩子痛苦。如果在孩子尚不理解规则的时候,给孩子硬性规定许多规则,那么规则就很难执行。孩子对规则的认识具有“临场”性,即当他们认识到规则的必要性时才去考虑它们。
另外,在制定规则时要考虑规则是不是有些刻板或者苛刻。比如,有的家长给孩子规定: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晚上必须几点以前睡觉,写完作业才能跟其他小朋友玩。我们看到,有些规则(如吃饭不能说话)甚至是大人都难以遵守的,更何况孩子呢?
为孩子制定不合适的规则,有可能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孩子某些合理的、正常的行为,由于父母制定不恰当的规则而受到约束和压制(比如写完作业才能跟其他小朋友玩);二是如果规则不合适,孩子会因为无法遵守而使规则形同虚设,从而可能产生“规则可以不遵守”的想法(比如吃饭不能说话)。
3、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
共同制定规则后,家长尤其要以身作则。有的家长规定孩子放学后不许看电视,可是当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有的家长要求孩子看书坐姿端正,可是自己却躺在床上看书。
如果家长不自律,只是要求孩子去做,那么孩子必然会产生抵制情绪。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孩子会反驳说:“你还不是这样吗?”所以要想让孩子执行规则,家长一定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我在马路上经常看到,家长牵着孩子的小手闯红灯。交通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扮演了“社会规则破坏者”的角色,怎么能指望孩子将来做一个有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公民呢?家长在破坏规则方面的示范作用,有可能对孩子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当我们无意之中漠视一些社会规则的时候,需要反思一下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需要反省一下我们到底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4、贯彻执行规则,不能摇摆不定
在商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要买某个玩具,家长不给买,并告诉孩子:“我们规定好了的,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今天不能再买了。”然后孩子开始哭闹:“我就想要这个嘛!”有的孩子甚至在地上打滚,家长一看这种情形,就会无奈地说:“好吧,好吧,就这一次啊,下不为例!”然后掏钱给孩子买玩具。
本来家长制定了“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的规则,在这时应该对孩说“不”,但是家长妥协了。家长没有说“不”的勇气,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开始哭闹时,家长就做出了让步。这种牺牲规则来取悦孩子的做法无疑是在告诉孩子:规则可以不用遵守。而孩子从中得到的经验是:哭闹或者眼泪可以让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规则只是说说而已的事情。
所以在制定规则之后,家长要贯彻执行,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轻易破坏规则。保持连续一致是规则的一部分,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而这种界限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5、当孩子违反规则时,不要一味惩罚
惩罚虽然能带来短期的效果,但没有哪种惩罚能带来持久的服从,如果父母一再使用惩罚措施,很快就可以看到,这种做法是无效的。惩罚的背后是我强你弱的信号,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所以不建议家长使用惩罚手段。
那么,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在有些事情上,可以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比如,跟孩子制定了规则,每天写完作业后自己收拾书包,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第二天孩子忘了带数学作业,那就让孩子自己承担没有带作业本而被老师批评的结果,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自己要承担违反规则(没有好好收拾书包)产生的自然后果,下次他就会更加仔细地核对检查自己的书包,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体环境,更愿意与人协作,将来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合适的规则;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贯彻执行规则,不轻易去打破规则来取悦孩子;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或者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孩子。
各位爸爸妈妈有没有给孩子立规矩?欢迎大家评论区和我们分享讨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