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以前的人物名字都是单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86
导读

有一个人的名字啊。中是单人旁,中间的中,孙是孙子的孙,他的名字叫中孙合计。叫茂才,茂盛的茂到清朝的时候啊。那么因为避讳制度啊,有古人就认为呀,你是皇帝是贵族吗?作为第四等人,他规定汉族人的名字啊,只能用数字来…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从古至今名字字数的变迁,纵观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大部分都是单名,比如三国人物中4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单字。比如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曹操。袁绍吕布,董卓啊。马超你看是不是都是单字啊。即使是三个字,诸葛亮司马懿,司马徽诸葛瑾。他也是复姓罢了。

从上古时代啊,一直到春秋,直至秦汉时期啊。东汉。古人都认为呀。但名为贵,双名为贱。那什么意思呢。就是单名。就是贵族。双名呢,就是贱。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啊。有文献记载。有一个人的名字啊。

他复姓仲孙。中是单人旁,中间的中,孙是孙子的孙,他的名字叫中孙合计。这个人领兵打仗被历史记载下来了。当时孔子孔圣人在春秋当中。就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啊,少写了一个字。这就是忘写合字了。本来是仲孙合计只写了仲孙记。

这是孔圣人故意写错的,春秋三传里面的公羊传解释的非常清楚。孔子圣人在写名字的时候,一定要去掉一个名,单名贵,双名贱。

东汉的时候啊。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何修。公羊传就做了一个说明。说过去啊。中国有一种文化叫避讳制度。什么叫避讳啊,比方说。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叫做刘秀。所以说大家就要避讳这个袖子。东汉时期,秀才就不叫秀才叫什么呀。叫茂才,茂盛的茂到清朝的时候啊。康熙皇帝叫玄烨。本来道教的玄武大帝。因为玄烨这个名字老百姓就得改口了叫真武大帝。这就是避讳的意思。那么因为避讳制度啊,有古人就认为呀,你是皇帝是贵族吗?你起两个字,那下属就不好回避了。这重名字太多呀。

就是两个名字的话,使用率过高,就让下面的下属就不好回避。那你作为贵族,可以约束自己只起一个字的单名,这样做就比较合适。那这种起单名的风俗啊,一直发展到西汉。被王莽篡权之后,而达到高峰。王莽这个人呢,经常翻古书。而且这个人喜欢学儒。他就认为呀,既然古人说两个名字不好,那就索性都改成单名。那就规定嘛。加个硬性的规定。所以往往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皇帝从法律层面形成了法律的文件和制度。规定,当时的人民只能是单字。往往是现由于做出了官方的正式规定结果,这一下子就影响了几百年。

直至到南宋,比如说东汉的皇帝刘庄。三国里的人物西晋武帝司马炎东晋皇帝司马睿。随潮湿的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的李渊、北宋水浒传中的人物都受了影响,大多数几乎都是单名。松江啊,李逵呀。林冲啊。等等这些。

直至到南宋的岳飞。这段时间内样都是以单名为主流。这种情况一直到元朝的时候,蒙古人的入侵。名字又有了新的变化。蒙古人呢,非常歧视汉族,他把北方的汉人呢化为第三等人。南方的汉人呢。作为第四等人,他规定汉族人的名字啊,只能用数字来讲,加上一个姓氏。比如说。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些名字往往都出于元朝。再比如说。朱元璋小时候名字就叫朱重八是第八个孩子。所以元朝的时候啊。蒙古人强迫汉族的名字,不能有个人雅兴,就为了消灭你的民族文化意识。不能取漂亮的名字,只能用数字来表明。就像牲口一样,这是一种民族压迫的特征,这是一种奴隶制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残余。

后来元朝被推翻了到了明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比较注重这一块儿的。他原名叫朱重8,后来改名叫朱元璋。

他规定人与人之间呢,必须有辈分。他的孩子,比方说明成祖朱棣呀,这些也都是单民。可是到了皇孙辈就规定孩子必须是重名了。为什么要有两个字呢。那是为了区分辈分。朱元璋非常重视这一块。他对家族的管理,对民间那个管理,对国家的管理几乎到了无所不提的地步。好像是人见人怎么称呼啊。夏天衣服穿什么样啊,冬天衣服穿什么样啊。各个等级穿什么颜色啊,鞋子穿什么样啊,都有规定。所以名字就这样被明朝统治者规定下来了。

顺带还有一个奇葩的规定。就是要求复姓改为单姓。只能取舍一个。中国历史上大量的复姓消失。就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造成的。第二个名是辈分,第三个名才是你自己的名字。明朝规定的非常详细。

到了清朝啊。清朝女真族又是少数民族。但是清朝汲取了元朝的统治经验。他非常绝对的尊重汉族的习俗。几乎是不管不问的状态。名字就是随便取,只要把起好的名字上报就可以了。想叫什么就叫什么,这个时候汉文化起名方式也开始大量的复苏。各种复姓也开始流行。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啊。由于人口大量的增加。单名单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人口增加,使得人与人之间重名的重姓的几率太高了。人们就开始用三个字来起名。

包括现在给宝宝起名,给宝宝起名上户口的时候也是硬性规定,最少要三个字以上,两个字的名字已经无法给宝宝上户口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