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天可见”,或许是你的朋友圈设置。看不透,猜不破,朦胧之美下,你和他们彼此不熟。猜测取代交流,直觉高于一切。首档明星社交实验节目——《仅三天可见》,姜思达把自己当作实验变量,与明星嘉宾分别进行为期三天的紧密相处,最终完成一次高光对话。
“仅三天可见”,或许是你的朋友圈设置。看不透,猜不破,朦胧之美下,你和他们彼此不熟。猜测取代交流,直觉高于一切。首档明星社交实验节目——《仅三天可见》,姜思达把自己当作实验变量,与明星嘉宾分别进行为期三天的紧密相处,最终完成一次高光对话。
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显示着“仅三天可见”,横杠之下的内容看不透,猜不破,仿佛穿上了一层保护色,里面躲着柔软的自己。这是当代年轻人的社会通病——社交恐惧。
而最近有这样一档节目,它的发起人是姜思达,这个节目的每一期他会跟着明星嘉宾的行程,一起生活三天。不随意决定是否喜欢这个人,不从明星的话题、绯闻去了解这个明星,而是和他一起相处三天,再决定是喜欢还是讨厌他,这个综艺节目的名字是《仅三天可见》。
节目没有被大肆宣传,上线三期,话题讨论热度不减,豆瓣评分8.2分。《仅三天可见》就像是微信朋友圈里的权限功能,有时候错过就好似错过了,所以对对方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
《仅三天可见》以姜思达为“第一视角”,纪录与八位明星嘉宾为期三天的相处过程,并在相处结束后完成一次“走心对话”,挖掘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心态。
其实三天时间并不长,不会让人觉得尴尬,无聊,但是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要与之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相处,并在相处结束后完成一次走心的对话,从中挖掘出当下人们的社交心态,这也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孤独又有烟火气的生活方式。也看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比起素未谋面就开骂的网络声音真实太多。
谈起姜思达,对他还停留在“奇葩说辩手”的印象中,此次节目是姜思达亲自参与策划的节目,这档节目并不是纯粹的坐下来聊聊天的访谈节目,而是被定义为“明星社交实验”。
访谈的阵容普遍都是在娱乐圈里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比如第一期的谢娜,第二期的池子,第三期的于正,以及后期的袁弘,杨超越,周一围等。本身是冲着嘉宾看的,对姜思达没有过多了解,但是看完后对他印象深刻,感觉他一开口,就觉得这个人,活得如此理智,好像看透了生活里的很多本质,情绪、朋友、关系、边界、性格。访问嘉宾的问题,就好像姜思达和我们一样感同身受过,思考过,然后替我们说出那些结论,从他说的话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对问题思考的影子。同时他又是一个无比感性的人,当你说话时,他会静静地看着你,那种被关注让人觉得无比安心,让你能够感受到他真的在细心聆听你的一言一词,那种被尊重、被聆听的感受,是让人感觉到无比的宁静和舒服的。
如果说,能够在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被认真聆听和被重视,那绝对是一种后天养成的高情商,那么在聊天交谈时,能让人感到一种感同身受和情感共通则是一个人先天的灵性,通透但是不外露的过分,克制但是又不会冷场,这些,我觉得姜思达做到了。
//////////
第一期嘉宾是姜思达的“恩人”谢娜,他也直言谢娜并不是他理想的访问对象,因为谢娜对他来说是熟悉的、甚至是“恩人”,因为谢娜曾经在他们还不认识的情况下,在社交媒体上帮他说话,这件事给了姜思达极大的触动,这导致他带有自己的主观立场。
姜思达在访谈中反问自己“自己喜欢谢娜也许是因为那两个前提:她帮过自己,她很有名,但如果不记着她所谓帮你那件事,如果不记着她功成名就,你能否还喜欢她?”
姜思达在和谢娜相处的三天里,不仅看见了谢娜,也看见了自己。
“不因其身在何时何地,就做出某一个样子,这是别人没有的,或别人很难有的。”
“娜姐仍然是一个单纯快乐的少女,这种单纯快乐,就如同她自己所说“好的她得到了,坏的她想通了”。娱乐圈到现在还有这一种充满了玩乐心态和图开心心态,就值得爱惜。”这是姜思达对谢娜的评价。
//////////
第二期的嘉宾是池子,他被称作 “脱口秀天才”,和李诞同期大放光彩,却选择在24岁主动告别舞台;他作为公众人物却视镜头为无物;他怼起明星来不计后果,同时又嘻嘻哈哈让人摸不着脾气。
面对搞笑派的池子,姜思达提出了更犀利的问题。
——“你说,李诞比你才华高在哪?”
——“你在节目里的放声大笑,几分是真的,几分是假的?”
——“你有哪一刻能察觉到自己是在装吗?”
节目一开始,姜思达就抛出一个对池子的看法:
“池子一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略神秘的存在,他很奇怪,他很有自信。我觉得他有一个我身上一直想学但是没有的好。这一定程度是他的问题,也是我羡慕的地方,就是他在镜头面前是一个极其放松的人,他对待机器的态度,就是像对待一坨狗屎。”
但三天相处后,思达说:“我们是可以彼此照顾的朋友。”
“总有人混不吝,不听劝,以自我世界为中心,在一些地方格格不入、又不愿与你打配合的情况之下,他仍然活得非常的好。”
//////////
第三期的嘉宾是以毒舌著称的于正。
在这一期里,姜思达说于正烦人登上了话题榜,
一开始的相处中,于正的无视、调侃、玩手机,做着一切在大众眼中被视为“没有礼貌且不尊重”的行为。即便后面姜思达已经通过表情精准地表达了他对于正这些行为的不悦,但是于正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我行我素。看到这,大部分网友的评论其实已经可以想象,那就是骂这个姜思达口中“烦人的话题编剧”。
虽然于正的表现都是让人十分不满的,但是节目的最后姜思达和于正在桌前畅谈的一段却让人看到了于正抛开那些“烦人”后的另一面。
在三天相处的最后,导演问如何形容两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姜思达说:“我觉得我们俩的关系不是一个词能概括,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我对于正而言,我认为我是一个他很欣赏的年轻人;于正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存在,是一个新的我愿意接纳在我自己世界里的存在。”
从起初的不顺、有情绪、有波折到最后的和解。一切都是相互的,当他们面对面,彼此给到不用迁就的尊重时,故事才被打开。
每期的最后,还有一个亮点设计,“两真一假”,嘉宾和姜思达会互相问三个问题,要求答案里两个真一个假,真假不揭晓,哪个问题要说假话,哪个问题要说真话,会不会遇到必须说假话的问题,或者必须说真话的问题,这个创意很妙,问题的层次可以逐步加深,究竟哪个问题是真,那个问题是假,留给观众去猜测。但是很明显的可以从三个问题里得知嘉宾最为真实的一面。
//////////
当一个人虔诚的发问,真诚的倾听,相信很难有人会戴着虚伪的面具去面对一个人的真诚。观众不仅能在其中看到嘉宾本人的状态,还能利用姜思达的视角去洞察他们,看看姜思达在当下的相处中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就会给人一种更为直观更为真实的感受,就像姜思达所说的“哪怕这个东西完全出自于我的主观,但是,我不在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