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的历史,康乾盛世众所周知,其实按照史学界的正规说法,应为康雍乾盛世(1662—1795)。单纯字面上来看,之所以会将雍字省略,一方面是因为简称(仅留头和尾),另一方面也是受雍正在位年限的影响(13年,相对康熙的61年和乾隆的60年来说显得很微小)。但实际上,雍正的13年恰恰是不可忽略的13年,而他之所以总是为大众所忽视,则是另有其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雍正帝画像(果亲王允礼著)
一、缵承统绪不正之说
不管是现今电视还是以往野史,对于雍正这个皇帝都是带有很大争议性的。最显眼也是最直接的便是关于他在继位一事上,说法很多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雍正是弑父夺位,有的说雍正篡改诏书自立为帝,当然这些都是野史和影视剧中所演绎出来的桥段,至于官史中所载,雍正的皇位来得确实十分正统。
根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和《世宗宪皇帝实录》中所载,在康熙帝“圣躬不豫”期间,便命尚为雍亲王的胤禛代自己行南郊祀礼,其意不言而喻。而且根据官史说法,在康熙弥留之际,最先召胤禛入内,其后才召允祉允祐允禩等皇子以及隆科多入内,公开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等语,正式确立胤禛继承人的合法地位。
康熙帝画像
二、九子夺嫡,兄弟阋墙
关于雍正常被忽视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对待兄弟一事上比较严苛。众所周知,康熙一生在位61年,最令他痛心的可能就是九子夺嫡一事了,皇次子胤礽的太子之位两立两废,一度让康熙放弃立储的念头,直到临终之际才最终确立接班人,可见九子夺嫡给他带来的影响有多么深。
而作为九子夺嫡中的一员甚至是一党之领军人物,胤禛势必会自陷于争议之中。但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太子、八阿哥等人,胤禛采取的是避其锋芒暗存实力的策略,明面支持太子实际上却保存实力,此等明智之举为其后来继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允禩画像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雍正的名声不至如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723年他继位之后对以前的宿敌但同样也是兄弟的允禩一党的打压,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世人面前留下冷血无情的印象。
三、不申孝思的背后真相
雍正在位期间,突破传统,对于父亲康熙定下的“木兰秋狝”之制从未涉猎,不仅如此,13年中,除却前往遵化孝陵、景陵祭奠八次之外,诸如热河避暑、下江南、封禅泰山等活动一概不参加,更有甚者,雍正从未以皇帝身份前往关外盛京三陵祭拜,要知道这可是清朝的祖陵,雍正此举不仅留下“不申孝思”的名声,还让人怀疑其心虚不敢面对列祖列宗。
泰陵(雍正陵)石牌坊
其实,以上的所有举动,实则受形势所迫。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雍正在太和殿继位之时,已然45岁,他是整个清朝继位时最年长的皇帝,没有之一。而且他面临的是一派盛世祥和下的种种危机:国库入不敷出,内忧外患不断。正是由于年龄和对形势的敏锐判断,让雍正一上位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本没有精力去操心除朝政以外的其他事情,这正是秉承了对症下药应之所急的真谛。
四、用法严苛,杀伐决断
在世人面前,雍正帝对待大臣严苛冷酷,为使信息掌握全面化,不惜缇骑四出广布密探,严密巡查不放过一个角落,该事迹在《啸亭杂录》、《清鉴纲目》等史料中均有明确记载。
虽然上述事迹未必全部属实或者程度等同,评价也未必恰如其分,但这确实反映出雍正在位期间确实严苛冷峻。
雍正帝画像
史海君说:
以上便是雍正之所以会被忽略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康乾盛世的133年中,雍正13年所作的举措和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甚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勤勉治国堪称清朝历代君王之表率,据不完全记载,雍正对待政务从不敷衍了事,从1723年到1735年,上到内阁六部下到各省奏报,雍正共处置192000件有奇,平均下来每天大小题本得批阅40本以上,而且他会细致到每一个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勤勉认真,外加严以治国,清朝的国库在他统治之下才会从入不敷出到盆钵满钵,所以在饱受争议的同时,对于他的优点也是必须值得我们认可的,并且相对于名声,作为评判一个皇帝的标准,对国家的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啸亭杂录》
《清鉴纲目》
《清皇室四谱》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圣祖仁皇帝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史稿.世宗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