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城区里,竟隐藏着一处不被人知的古村落,还有一个百年老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93
导读

在林景云故居的后院里,曾经也有一条老窑,当时,作为红八军一员的林景云便利用这条老窑作为掩护,联合当地群众做过很多地下工作。但林景云故居,包括院子里作为缸瓦窑村符号的瓦缸,它们将作为地标永久的留存在南宁人一代又…

我们是在网上看到缸瓦窑村的图片的,一下子便被古朴的村落所吸引。因此,当我们走在南宁良庆区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路。这应该是最能代表南宁日新月异发展的新街区了。邕江南岸碧水清波,高楼林立,宽广的大道一路延伸,完全一副国际大都市的模样。

连司机都怀疑我们是不是记错了位置。直到我们根据导航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更加以为自己走错了路。因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个堆满了瓦缸的村庄,而是一片废墟和一些断垣残壁,施工的机器正在轰隆隆作响。

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良庆区是开发的新区,到处都在施工建设,从前的荒地上,现代高楼拔地而起。

我们不死心,那么好看的缸瓦窑村,怎么可能不在这里。

后来想起来,应该去问看守工地的人。

果然在工棚里找到一个穿保安制服的人。

我问:“缸瓦窑村是在这里吗?”

他用手朝一个方向指了一下,说:“你往下朝前一直走,就看到了。”

我们便朝他指的方向一直走。

果然就看到了一座老屋。屋子前摆了一圈瓦缸。

果然缸瓦窑村就在这里。

只是村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也没有什么老房子了。村子里的人住了大半辈子的蜗居,终于盼来了拆迁。

他们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村庄。

只留下了一间“林景云故居”,作为缸瓦窑村的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和地标。

300多年前,缸瓦窑村只有零星几个人在这里烧窑做瓦缸。林家祖上从广东梅州搬了过来,也跟着学习烧窑。再后来,村子里的手艺人逐渐多了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世代以烧制缸瓦的缸瓦窑村。

与林景云故居一条马路之隔的施工工地,还保留着300多年前的一条老窑,只是现在施工,老窑被保护了起来,我们无缘见到。

林景云故居的老树下,林影斑驳,两位老人坐着闲聊,孩童在旁边玩石子,这让我恍惚觉得,缸瓦窑村并没有拆,而是还在。

我们跟老人说想找林景云故居的人聊一聊,她们用手一指,说,“找她,她知道”。

她们所指的她,指的是林景云的外孙女林姐。林姐此时正在院子里忙活,把从前的老缸围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造型。缸瓦窑村已经变成一个很美的公园,有曲宛绿道,有荷叶清池,院子里收集着村子里遗弃的缸瓦,有些记忆还是不舍得扔掉。林姐把这些利用起来,作为缸瓦窑村最原始的符号。

林姐很热情的带我们穿过院子去看邕江,邕江的对岸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和秀美的青秀山,再不远处,白色的吊桥雄跨两岸,我们所站的位置在过去仿佛与城市隔离开来,现在,它有了终于被接上轨道的感觉。

1930年,林姐的外祖父在掩护红八军撤退的过程中牺牲了,年仅28岁。有一部《红色传奇之壮士归来》的纪录片记录了他的详细事迹。在林景云故居的后院里,曾经也有一条老窑,当时,作为红八军一员的林景云便利用这条老窑作为掩护,联合当地群众做过很多地下工作。

几年前,林家后人在林景云故居的后院挖出了128枚子弹,用物证证实了林景云他们曾在缸瓦窑村开过“七日会议”的历史事迹。

虽然我们对没有见到原始的古村落感觉有些遗憾,可时代在前进,有些东西注定要从舞台上谢幕,就像瓦缸,从前几乎卖到脱销,可现在,没有人再需要它。人们也不愿意再住在村里,而是搬到了城市里居住。但林景云故居,包括院子里作为缸瓦窑村符号的瓦缸,它们将作为地标永久的留存在南宁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里------无论城市建设的如何繁华,人们始终会在这里找到一处角落安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