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重映的老电影很多,但《海上钢琴师》的上映却格外引人注目。提到这部影片,就仿佛被触摸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想起1900站在扶梯上,不肯踏入世俗半步。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于1998年推出的电影,与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2000年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时空三部曲”。
相比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原作,电影显然要出名的多。一位小号手,机缘巧合下见证了天才钢琴师1900短暂却如童话般的一生。
在影片修复版上映之际,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部影片。
1.
若干年后再想起《海上钢琴师》,就像想起了年幼时读过的那些童书,那个从未踏上陆地的钢琴师,也从未沾染上世俗的半点尘埃,以琴为伴,在这块真正的避风港上安然避世,这不正是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在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海上钢琴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影迷间口口相传的佳片,正是凭借影片超脱于物、超然于世的特质,这种特质当然寄生在蒂姆·罗斯饰演的1900身上。
1900从出生的一刻就带有传奇性,故事的开头从1900年1月1号开始,他是20世纪第一天里被找到的弃婴,借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作为主角身份的注脚,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自出生起就骨骼清奇,一生注定不会平凡。
有趣的是,影片是以小号手马克斯的视角展开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家伙呢?影片里的一场戏交代的非常清楚。当他一开始没法登船时,他掏出小号,随即来了段即兴证明自己的实力,得以开始这段旅程,他入世很深,并不循规蹈矩,社会中闯荡多年的他懂得为自己赢取更多的机会,这一点与1900截然相反。
在现实中,我们都是马克斯这样的人,在无处不在的竞争面前尽可能的展现自己,以此在社会——这样一艘大船上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他的角度开始叙事,是托纳多雷的聪明之处,很快,借着这个与我们本质上没太大差别的“俗人”视角,一同结识那位脱俗的朋友。
马克斯的视角即观众的视角,他与1900的联系即是观众与1900的联系。我们与他一样,只是在船上与1900萍水相逢,却发现了他身上的独特魅力;我们并不理解1900为何坚决不肯下船,却为他的这个决定而伤心落泪。在托纳多雷的镜头下,1900被剥离了社会属性,近乎成为符号化的反世俗、反欲望的象征,是只可远观的不可参透的天才琴师,寄托着我们对于纷扰世界的反抗——将这种无法满足的愿望在电影中得到宣泄。
2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海上钢琴师》的故事还有原著。1994年,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写下了舞台剧剧本《海上钢琴师》,四年之后,他的老乡托纳多雷将其搬上银幕。
影片中最脍炙人口的两个桥段,分别是钢琴对决和1900对陌生女孩的暗恋。前者在电影中得到了忠实的还原,诸如“一百只手演奏”“钢琴似乎任何时刻都会爆裂”这样的文字得以通过影像,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地表现出来。而后者,那个让1900屏息凝视的青涩少女呢?
这位少女根本就不存在。在原版中,1900从来没有为情所动,也没有任何女人走入他的视野,他的眼中只有钢琴。原著小说中的1900更加超然,在巴里科的笔下没有丝毫情欲,纯洁的如天使一般,通过音乐与孤独对抗,完全是一个反世俗、反欲望的超人般的存在。
这样并不是说电影版加入的这位少女、这场暗恋,就让天使落入了凡间,相反,作为更加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托纳多雷原创的这段情节,没有着笔太多,没有统领叙事,在录制唱片时以一种浪漫化的方式悄然开始,并作为激发1900一度想要登陆的情感动机,镶嵌在故事中,微妙的刻画出他在爱情萌动时做出的情感反应,蒂姆·罗斯腼腆的表演也拿捏得十分得当。这样有血有肉的设计,更点出了1900的纯真。
这种又实又虚的刻画方式,是《海上钢琴师》的一大特色。影片里那位狂妄自大,挑战1900的爵士乐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杰利·罗尔·莫顿,影片中那首《The Crave》正是他的作品,而且莫顿在历史上确实常常夸大自己对于爵士乐的贡献,也曾夸口自己就是爵士乐的缔造者,不过并不像影片里他说的,“大家都这么说”,事实上除了他自己没有太多人这样认为。
在影片中出演莫顿的,是克兰伦斯·威廉姆斯三世,他父亲老克兰伦斯·威廉姆斯也是一位早期爵士音乐人;影片中的最后一场戏发生在乐器店里,那个为钢琴调音的男人是Amedeo Tommasi,他也是一位爵士音乐家,本来被本片的配乐——配乐大师莫里康内邀请参与爵士部分音乐的创作,比如暴风雨中1900疯狂演奏的那首《Magic Waltz》就由他创作,此外影片中钢琴部分也由他亲自演奏。
而影片里1900的那座孤岛——维吉尼亚号豪华邮轮,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于1905年开始服役,1954年退役,这艘邮轮甚至与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有一点交集——在泰坦尼克遇难前,两艘船取得过无线电联系。
而影片中邮轮的外观,则是参考了著名的卢西塔尼亚号邮轮与毛里塔尼亚号邮轮。说句题外话,卢西塔尼亚号曾经改写了世界历史。它的绰号叫做“大西洋快犬”,可是跑得再快,也没逃得过德国潜艇的鱼雷,一战时因为德军怀疑这艘船被改装成军用船而偷运军火,德国偷袭了装载着平民的邮轮,这桩惨案间接导致了美国对德宣战。
3
时间倒回到1990年,那一年蒂姆·罗斯主演了解构版的“哈姆雷特”——《君臣人子小命呜呼》,影片评价不错,蒂姆·罗斯本人的演技也收放自如,这部影片给托纳多雷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他又找到几部蒂姆·罗斯的片子观看,在《赤胆豪情》中,蒂姆·罗斯演了一个配角,影片本身并不成功,他的演技却举重若轻。
所以,当托纳多雷读完《海上钢琴师》的原著剧本时,脑海中闪过的1900的脸,就是蒂姆·罗斯的长相。
影片中大部分镜头在乌克兰南部的敖德萨市取景,这里让英国人蒂姆·罗斯都觉得寒冷,语言不通更是让片场的气氛不那么融洽,休息时蒂姆·罗斯想走进酒吧喝一杯放松精神时,居然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自己电影的盗版,这段时光于他而言很难说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好在后半部分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摄影棚内拍摄,这里气候温和,经过之前的磨合,托纳多雷和蒂姆·罗斯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后者甚至把家人都接了过来。很多港口的戏份,都是在摄影棚内搭景完成的,比如1900差点在港口登陆的那段。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华盛顿邮报》曾评价,影片是一部迷人、美得惊人的海上史诗,是一首动态的诗歌。老牌影视杂志《综艺》则认为,影片布景恢弘,美术设计惊艳,本质上是一部纯粹的哲学童话寓言。《洛杉矶时报》将影片与《天堂电影院》相提并论,称赞了影片具备的情感力量和想象力。而在当年的意大利“奥斯卡”——意大利电影大卫奖上,《海上钢琴师》囊括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等在内的六项大奖,同时在当年的金球奖、欧洲电影奖等奖项中都有斩获。
更多的荣誉来自影迷的认可。客观来讲,《海上钢琴师》并不是一部曲高和寡的典型欧洲艺术电影,却凭借至纯至真的情感表达,在全球影迷心中得到广泛认可。
在烂番茄网站上,影片的观众评分高达92%,而在影迷更加聚集的IMDb上,《海上钢琴师》评分高达8.1分,入选IMDb TOP250佳片第248位。
而在华语影迷群体里,尽管《海上钢琴师》之前没有正式在内地上映过,但获得的赞誉和认可格外多,还入选了香港影评人协会1998年的十大影片。在那个年代的内地,大家更多通过DVD与电视台观看最新影片,在又一个世纪之交里,与《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两杆大烟枪》、《搏击俱乐部》等经典影片,共同组成前网络时代里中国影迷的美好回忆。
在国内影迷剧集的豆瓣网上,影片的分数达到9.2分,力压众多影史名作,位列豆瓣电影TOP250第15位。
《海上钢琴师》还吸引了很多明星粉丝。井柏然曾在微博上自曝看过影片很多遍,而且看一次哭一次,不过最狂热的粉丝可能还要说华语天王周杰伦,在他的导演处子作《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的段落明显致敬了《海上钢琴师》中的桥段,在媒体采访时他也表示,希望托纳多雷也能来看看自己的这部电影。
4
《海上钢琴师》归根结底还是一部音乐电影。这是托纳多雷和莫里康内之间的第四次合作,在整部影片中,莫里康内有意向历史上著名的钢琴大师致敬,风格上模仿了肖邦、李斯特等大师,同时还邀请了Amedeo Tommasi参与爵士部分的创作。
在不同的叙事情境中,莫里康内用了不同的交响器乐进行叙事氛围的掌控。比如1900的养父——老煤矿工人丹尼开片的场景中,用舒缓的长笛和欢快的节奏来配合导演的这组蒙太奇,烘托1900是如何在养父的陪伴下快乐成长。而在丹尼的葬礼上,远远听到的弦乐演奏的舞曲,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了音乐的存在,离别与邂逅几乎同时发生,迅速转入接下来的叙事中。
离别与邂逅,也是托纳多雷电影里永恒的主题。
在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菲利浦·诺瓦雷饰演的电影放映师鼓励小多多走出去,“不走出去,你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整整十年后,《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却无法走出那一步,“世界太大,我不知道该去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1900是有些消极的,甚至是懦弱的,但正是这份懦弱,让他如此迷人,也让这部影片成为传奇。在这个为“丧”共鸣的时代里,重新观看《海上钢琴师》或许会更加理解他的决定。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好莱坞鉴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