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参加了美国资深儿童游戏治疗师Clair老师的培训课,这次培训课的主题是从依恋关系的角度为儿童、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游戏治疗。
依恋关系是我近些年学习的重点,我所学的EFT婚姻治疗的核心理论就是依恋关系。从依恋类型去理解夫妻双方的相处模式,能迅速找到问题的核心,再着手对夫妻关系进行处理,效果真的很不错。
虽然学了很多依恋关系的知识,在心理咨询和婚姻治疗中也实际操作了很多次,但上周末的这场课程却是我第一次把依恋理论与儿童游戏结合,因为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再投入地游戏过,刚开始看到桌子上一大堆手工工具(线、针、彩笔、白纸等等日常生活用品)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受。
但实际操作起来,瞬间发现其中的奥妙。我们这一群参加课程的成年人一个个都嘻嘻哈哈,玩得特别开心。
比如,把食用色素加剃须膏调配起来,可以调出深深浅浅的各种颜色
赋予每一种颜色一个关于情绪的词汇,再在卡纸上随意涂抹,涂抹完,那些隐藏在潜意识里的焦虑,那些自己认识不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都能充分的释放出来。
在牛皮纸袋上画上眼睛、嘴巴,再随意装饰一下,可以做成情绪小人,讲述一个随意编造的小故事
我玩得最开心的一个游戏是拿一双穿过的旧鞋,用手边的各种小零件随意装饰
装饰完老师让我们挑一首歌,我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是最近常听的《德鲁纳酒店》的主题曲《能看见我的心吗》,想了一想,又觉得不搭,好像这首歌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情。
沉吟一下,跟我同桌不约而同的想起周深演绎的《千与千寻》的中文版主题曲《亲爱的旅人啊》
我们俩带着耳机单曲循环了不下十次,越听越觉得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在听歌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一双旧鞋也可以寄予那么多的情感,这双旧鞋代表着的是我们生活至今走过的路,当郑重地对待再放下,突然感觉内心有好多好多复杂的情绪一同被放下……
那几天的学习真的很开心,我突然发现,自己身体里有很多创意的、好玩的部分被唤醒,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在处理儿童和青少年问题时,用游戏治疗这么重要。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能让人兴奋,让人游走在主观性和能被客观感知到的事物之间,能够帮助孩子收获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获得玩的快乐,更能让他释放压力和焦虑,让孩子的想法和身体功能连结起来,帮助他的人格得到完善。
游戏也是健康依恋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科学发现,游戏会释放大量的快乐元素,增强我们连接他人,形成依恋关系的能力。游戏还能抚平创伤,让孩子与父母建立双向的协调的依恋关系。
难怪在儿童的心理治疗中,游戏是最快效果最好的方法。
游戏不仅可以处理儿童的问题,那些陷入困难的青少年,陪他们一起游戏,也能帮助他们把积压在心理那些无法言语的情绪释放出来。
就算是夫妻问题,如果用游戏来处理,也很好!如果夫妻之间能一起玩游戏,一起互动协作,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很多夫妻陷入冷战,不就是连玩都没办法再玩不到一块了吗?只要大家还玩得起来,彼此就能慢慢找回一些共同的乐趣,放下各自背负在身上的沉重包袱,开开心心地携手往前迎接生活的挑战。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派注重游戏,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大师,通常都是很会玩的人,他们保持着一颗童心,能够充分释放自己,保持无穷的创造力与对生命的好奇。
生物能量学的创始人Lowen曾经说过:“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整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
这一圈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任何一圈没有完成,被破坏掉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受伤,无法完善,这个人就会出问题。
或许有人会觉得,“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它比成绩更有用?
心理学家John Money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把一些未成年的小猴子禁锢起来,不让它们有机会玩耍。这些失去了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木讷,有些甚至失去了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残酷。很多成年人之所以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变得越来越“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玩的能力,因为不会玩,生活才会苍白无趣,色彩单一。
最悲哀的是,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很多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耐心地陪伴他游戏、玩耍,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才变得越来越无趣,忙碌的工作和学习让妈妈逐渐失去了陪伴孩子玩耍的耐心,大人不陪孩子玩,孩子之间也因为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没有时间凑在一起玩,一旦孩子面临升学的压力时,玩耍的时间更是被剥夺掉,大家理直气壮地觉得:功课已经很紧张了,怎么还能花时间去玩呢?
在焦虑与压力之下,孩子玩耍的时间都被剥夺,他们的创造力、对生活的热情也一并被压制,现在患抑郁症、狂躁、焦虑、强迫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数据也在不断上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了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
不要只是在孩童阶段陪孩子游戏、玩耍,当孩子的学习压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大时,我们也一样,要做一个有乐趣的父母,让孩子有时间玩,更要允许自己陪孩子一同嬉戏,一同享受共同游戏、玩耍的时间。
这份父母陪伴孩子一同享受的快乐时光,才会让孩子的人生拥有丰富的底色,在孩子成长中,当他遇到重大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这些快乐的瞬间才能帮助孩子重拾生活的勇气啊!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