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期的中国,身份等级划分明确。这是帝王时期控制老百姓的一种手段或舆论武器。对身份与地位的精确划分,遏制打压年轻人对社会不满采取暴力行动的权限。是一种无形的管控心智的规章制度。社会等级的合理划分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安定团结的保障。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在解放前的民间颇流行这种说法,解放后倒没有这么多束缚,但后来借助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大染坊》,这种说法又传播开来。
实际上,这两句话应该是有理由的,只不过有演绎,出自《礼记·曲礼》:“父子不同席”。
古人讲“礼”,当然是封建传统礼仪道德。在三纲五常的约束下,父亲是家中的大家长,最有权威,是不能与子女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后来应该慢慢放开了,在家里,父子同桌吃饭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重要客人到来,尤其是婚娶嫁等重大场合,父子则是断然不能同桌吃饭的。
因为辈分的差别,父辈的话题无法参与,同时如有饮酒,劝酒挡酒等,晚辈在场,长辈不方便,同时晚辈自己更是不方便做出应对。一旦酒后失态,更是违背礼仪,十分难堪。
“叔侄不对饮”也是同理。其实除了这两句老话,还有“敬酒不能高杯,鱼头要顺着桌子纹理”等等,都是旧时的礼仪要求,或者说旧时的酒桌文化。时代在变,礼仪在变,酒桌文化也在变化。
下面,小编再给大家普及几首古语古训:
一,大哥不动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也就是说,在酒桌上,年龄最大的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吃。年龄最小的最先开始敬酒,而且要跑到每个人身边去敬,不能对敬。
二,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这两条,在当今北方很多地方,都还是坚守的。
三,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后门不是门。有事找人的时候,明明听到院子里有人说话,我们问有人吗?里面的女人答到没有人!在北方很多地方,没有男人在家,可似同家里没有人。南方的后门都冲着小河沟,是放马桶洗晒内衣的地方,外来人员走访,不允许图方便走后门。只有非常亲近的人才能走后门。我们通常说的走后门托人办事,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让坐。人生七十古来稀,体弱多病,夜里冷,老人容易下去,这一点都是靠外来成员自觉尊守。后面两条,顾名思意,网友可从字面上自已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