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勇
一
站在淇河岸边,享受《诗经》赋予淇河厚重文化色彩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从淇河岸边走出来的著名历史人物,高遐昌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遐昌,字振声,出身寒门,虽然清朝的阳光已经不太寒冷,高遐昌的童年,却是伴随着不暖和的柴草渡过,加上高遐昌从小母亲就去世,幼小的心灵,在捆扎着的柴草里,更加渴望温暖的阳光。于是,富家子弟的私塾学堂,就成为高遐昌打柴生活中的念想。虽然,富家子弟每每看到高遐昌站在柴草上,趴在墙头偷听私塾先生讲学而投以鄙视的目光,高遐昌却并没有因此退却,求知的欲望促使高遐昌“偷知识”的心情更加强烈,被私塾先生发现后,高遐昌把学到的知识完完整整地背诵给私塾先生听时,私塾先生不但没有拒绝这个爱学习的孩子,而且经与富家孩子的父母商议后允许高遐昌进学堂旁听,柴草与知识的相互碰撞,康熙十五年(1676年),旁听生高遐昌,从柴草中走进考场并考中进士。他先后任职湖南龙阳、广东东莞、茂名等知县、高州知府。又因为政绩突出,先后被提升为刑部主事、户部郞中、兵部给事中并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兼理京畿街道事务,掌管着全国的军队、公安、法院和京城的保卫及城管工作。
当年的旁听生高遐昌,真的是旁听出了明堂。
虽然高遐昌在朝廷里做了大官,柴草捆扎过的日子并没有从高遐昌的脑海里淡化,相反,高遐昌以柴草为鞭策,为官处事从民生着想,把童年从私塾先生那里旁听到的礼仪教化,规范自己的为官行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同僚的赞赏。
二
淇河岸边的桃花开了,地里的麦苗绿中透着光亮。当年,旁听生高遐昌从小屯村绿中透着光亮的麦田地走进康熙朝廷,死活都不会想到,会与西宫娘娘以及她的弟弟讬哈齐撞了个满怀。
那是高遐昌分管城管工作不久的一天,突然有市民反映说西宫娘娘借其弟之手,向京畿商贾百姓征收胭脂税。虽然想象不出西宫娘娘的美貌,从深受康熙宠幸这一点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旁听生出身的高遐昌,内心深处那捆柴草被怒火点燃了。敢于拿皇亲国戚政法,可见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回高遐昌没有“旁听”,他面见西宫娘娘,硬着头皮取消了这项不合法不合理的税收,切断了西宫娘娘的敛财之源。虽然西宫娘娘因此怀恨在心,商贾百姓高兴了。
讬哈齐原来分管城管工作,被高遐昌替代后本来心中就窝着火焰,加上高遐昌不识时务断了姐弟俩的财路,心中更加气愤。仍旧是麦苗绿中透着光亮的一天,一家珠宝店老板的女儿如春风一样温暖了讬哈齐的眼睛,讬哈齐拿“街道”说事儿的机会降临了。讬哈齐仰仗姐姐的身份向珠宝店老板求亲,想纳珠宝店女儿为妾被拒后,讬哈齐二话不说,招来狐朋狗友抢亲,并且顺手拿走数件珠宝珍玩。高遐昌接到报案即派公安民警将讬哈齐缉拿归案。讬哈齐根本没有把高遐昌这个曾经的旁听生放在眼里,藐视高遐昌的目光如同冰雹砸折一棵小草。面对趾高气扬、傲慢骄横的讬哈齐,高遐昌“喝了一口淇河水”,命手下大刑伺候。西宫娘娘托人到高府送礼要求放人,被高遐昌拒之门外。讬哈齐不堪重刑,认罪伏法。
三
淇河水曾经养育过法家商秧、与孙武齐名的高级将领吴起以及弃商从政的吕不韦。高遐昌的前辈虽然都很励志,他身上虽然也释放着这些前辈的光芒,但是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高遐昌还是被讬哈齐姐弟俩给算计了。
玉米抽穗灌浆的一天,高遐昌突然接到圣旨,说康熙皇帝和西宫宠妃次日要到寺庙降香,命高遐昌加强街道安保的同时,特别交代高遐昌用干黄土铺路,确保皇上和西宫宠妃路途顺畅安然无恙。要是在平时,这样的小事情根本不用高遐昌出面办理,有城管人员把路面平整一下即可。可这次不一样,连绵秋雨冷得玉米穗都懒得长个子,京城到处都是稀泥积水,那里还有干土铺路?高遐昌站在雨中正无从着手,一个同僚匆忙赶来附耳秘告,说干土铺路是西宫宠妃的安排,提醒高遐昌多加留意。高遐昌沿着通往寺庙的路径实地察看,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想不出取干土铺路的好办法。高遐昌的记忆中蹿出一捆柴草,即便用柴草燃烧,也赶不走天空的阴霾。当年站在那捆柴草上偷听私塾先生讲学,长大了就是想当官,当官了就要多为穷苦老百姓办事,如今当上了官,可哪里想得到,想当个老百姓喜欢的官很难。
面前的阴雨天已不可能人为地改变,那筐干土虽然很普通,今天,却轻而易举地难倒了大清朝的高级官员。高遐昌心情沉重地回到府中,想着如何向朝廷请罪,想着辞官后回乡继续打柴……
第二天一大早,侍从突然跑进书房,激动地搀扶起高遐昌来到通往寺庙的大街上。高遐昌惊呆了,两行热泪破秋而出,等高遐昌情绪镇定下来后,他抱拳作揖,躬身长拜。
原来,老百姓得知高大人受宠妃刁难,纷纷从自家房内取土铺路。只见珠宝店老板和百姓群众挑着一筐筐干土,穿梭在通往寺庙的大街上,正干得热火朝天呢!
高遐昌躲过一劫,记忆中那捆柴草,再次捆扎好。
讬哈齐不高兴了,不高兴的后果很严重。
康熙五十年,康熙看见内城的街道被民房侵占显得很狭窄,责问讬哈齐原由。讬哈齐见机会来了,就不失时机趁机打高遐昌的小报告,说外城的街道被侵占得更厉害,经尚书房赫硕色等人调查,发现民房侵占街道有三百多间,讬哈齐上书陈述高遐昌收受贿赂批准乱搭滥建。康熙大怒,下旨将高遐昌抓捕入狱。讬哈齐火上浇油,说高遐昌按每间房屋收受二百钱到三百钱算,三百余间房屋,约收七万五千钱。按大清刑律,要判高遐昌绞刑。幸亏有廉臣王掞、李天馥等同僚上书朝廷澄清事实力保高遐昌,并对高遐昌廉洁奉公、革除流弊、治理京城、百姓赞誉大加赞赏,就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隆科多也出面说情,高遐昌才幸免遇害。
原来,康熙所见民房侵占街道一事,纯属讬哈齐移花接木人为诬陷,事情败露后,讬哈齐托病请假,其职由隆起科多接替。
高遐昌出狱的消息很快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传开,京城百姓以及生意人蜂拥而至,在监狱门口拱抢着抬起高遐昌,硬是将高遐昌抬回高府。经过大狱这么一折腾,上了年纪的高遐昌,精神疲惫,力不从心,他向朝廷告病请假回乡静养。离京那天,成千上万官员百姓夹道送别,一双双送别的手拉着高遐昌不放,不少老百姓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着体己的话,从清晨一直到日落,高遐昌硬是没有走出京城……
四
叶落归根,高遐昌终于回到了淇河岸边的家乡,当他站在“旁听”时上过的学堂旧址,心中感慨万千。于是,高遐昌征得地方负责人的同意后,致力于修复淇河岸边的名胜古迹,亲笔撰写《重修卫武公祠》,并捐出城内的庄宅,改建为康叔祠,以纪念这位卫国的明君。其用心就是教化人们崇尚他们的美德,弘扬正气,抵御邪恶,净化社会……修建有斐亭;在城南生员学习和应试的文庙创修了魁星楼,鼓励学子为国读书。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高遐昌卒于淇河岸边。高遐昌记忆中那捆柴草终于随着“旁听生”远去了,南下北上敬仰高遐昌的仁人志士还在不断地顺路拐弯看望他,由于不忍目睹来访者的忧伤情绪,高遐昌的儿子在驿道旁竖碑公告,看望高遐昌的人数才日渐减少。
抄录翰林院侍讲彭定求来访时,惊闻高遐昌作古,为高遐昌作《过淇县怀同年高振声给事》诗一首,算是对高遐昌为官的一个评价:
杏林追数旧游人,屹立朝阳一直臣。
苦节偏能撄虎穴,孤忠肯惮拂龙鳞。
藁街授首天刑速,郿坞燃脐国典神。
今日淇西容隐遁,停云冉冉感参辰。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