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播出的《人民的名义》里诞生了达康书记、育良书记、季检察长、沙瑞金书记等一众栩栩如生的角色。同年播出的《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凌玲、唐晶、陈俊生、薛甄珠等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19年的《都挺好》,成功塑造了包括苏明成、苏明玉、苏明哲、苏大强等在内的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今年7月播出的《小欢喜》里,方家、季家、乔家三对夫妻和四位高考生,同样让人过目不忘……
近年来这些成功塑造出人物群像的电视剧,大都口碑不俗,影响力巨大。这些作品吸引观众的魅力是什么?为何这类作品无法量产?
来路探讨
或笔墨均匀,或配角出彩
成功打造出人物群像的作品,从人物设定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以人物群体为出发,故事主角是“一群人”,比如《欢乐颂》里的“五美”、《爱情公寓》里的七位年轻人、《奋斗》里的六位大学毕业生、《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里十几位“炮灰”等等。
这类作品里的人物被分配到的戏份相对均衡,每一个人物的家庭出身、性格、成长经历、情感观、价值取向、命运走向等等均有鲜明的差异,尤其是在现实题材里,TA们往往是主创从社会里不同类型群体里提取的“样本”,用以展示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观,以触达不同类型的受众。
还有一类作品在故事开篇时并不显著,随着剧情展开才露出“群像”气质。比如《士兵突击》里次第登场的军人们、《甄嬛传》里的诸多嫔妃们、《红色》里的上海弄堂居民们、《大宅门》里几十位戏份不多却很抓人的角色等等。
这类作品一般故事格局较大,有着强烈的主题表达。在人物设置方面,故事往往以主角的视角展开,但每一位配角都会与主角产生交互,对主人公的成长起到不同的影响,这些配角或许戏份并不多,但细节却很充沛,人物线也相对完整,几乎没有脸谱化的定位,所以能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但不管哪种类型的人物群像戏,能成功塑造出多个鲜活角色的共同前提,是作品的整体品相足够好,在故事格局方面并不局限于小情小爱,而是试图通过不同的人物来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观。
优质的作品很多,但人物群像戏却似乎对观众的“震撼力”更强,这类作品到底有何魅力?
魅力解析
多元化人物交互,擦出多彩火花
同样题材、同样故事类型的作品里,人物群像戏往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群像剧,一旦立住人物,极有可能成为全民爆款,比如《人民的名义》《都挺好》等。让这些作品更具辐射力和穿透力的内容支撑是什么?
首先在于人物的多元化。群像戏里的人物们,往往都有着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性格色彩,不同取向的观众均能从中找到偏爱的一款。比如《欢乐颂》里,有人喜爱干练的商业女精英安迪,连她的穿衣品味和行事风格一并喜爱;也有人喜欢平凡呆萌的邱莹莹,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有人喜欢“胡同公主”樊胜美,在她的奋斗里读出了“海漂”和“北漂”的心酸。
除了用多元的人物设置满足不同给观众的观赏口味,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成为作品的看点,《我的团长我的团》便是最好的案例,剧里不同性格的角色组合在一起,往往能擦出不同的火花,比如龙文章与孟烦了之间的“互怼”组合,为作品贡献了不少笑点,前者是胆大心黑的伪团座,后者是满腹牢骚的文化人,两者交锋金句频出,他们对命运的思考和交流又在戏谑里流露出作品的深度;郝兽医和孟烦了之间的父子CP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前者是在战争里失去孩子的温柔父亲,后者是自小被父亲严苛教育长大的“逆子”,他们在朝不保夕的战争背景下相互依偎的互动,为作品增添了更多亲情色彩;当“损人不利己”的孟烦了与“君子动手不动口”的迷龙相遇,两人之间的最强反差萌又是一番不同的光景。
好的人物群像戏立,每一个人物几乎都“潜藏”着一道命题,浓缩了中国家庭各种弊病的《都挺好》就是最佳案例,比如丧偶后放飞自我的苏大强,是传统社会里重男轻女式家长的典型代表;老三苏明成是被溺爱长大的“巨婴”样本,写出了当下中国社会为数不少的啃老族群;老二苏明玉是重男轻女家庭教育下逆袭的独立女性,她的成长环境和奋斗历程,深刻折射出原生家庭对年轻人的影响。
多元化的人物、丰富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背后的深刻立意,这些都是人物群像戏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尽管这类作品大受欢迎,但不管是在创作环节还是在制作环节,都面临许多难题。
难点浅析
创作有壁垒,演员难配搭
每一部影视作品里都有许多不同功能和不同性格的人物设置,但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成功塑造出群像角色,能留下一个经典角色已经不容易,能成功打造系列人物更是难上加难。从创作前端的剧本创作,到制作阶段的演员塑造,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
想要成功打造一部人物群像戏,首当其冲的难题是剧本创作。上文提到的《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都挺好》《欢乐颂》等优秀人物群像剧,无一不是有小说基础的IP改编剧,原著小说为这些作品提供了鲜明而具有指向性的人物、有现实寓意的故事,以及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细节。在此基础上,编剧们仍然经过了漫长的剧本打磨时间,比如《都挺好》,剧本改编前前后后历时8年,《我的前半生》的改编剧本也是编剧“三年磨一剑”的作品。
而原创剧本想要从立意到故事,再到人物细节,均保持较高的水准和深度,需要更为漫长的打磨时间和前期投入,能花几年的时间成本打磨一部剧本的编剧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坚持下来,愿意在创作前端投入成本和培育耐心的制作方却少之又少,所以这类作品在快节奏的影视环境下并非最具性价比的方法论,很难推广开。
在制作环节,人物群像剧最大的难题是演员搭配。戏份均匀的人物群像戏,需要一众实力派演员加持,比如《我的前半生》里的马伊琍、雷佳音、袁泉、吴越、靳东等,均为演技精湛的演员,还有《人民的名义》里的吴刚、张丰毅、许亚军、张志坚、侯勇等一众经验丰富的老戏骨,《小欢喜》也集结了黄磊、海清、陶虹、沙溢、王砚辉、咏梅等实力派演员。
然而,想要集齐这些具有观众基础和演技的演员并不容易。首先,基于作品风格和角色定位找到气场一致的演员们就是一大难题,这类演员接戏一般比较慎重,对制作班底颇为看重。其次,尽管这些演员片酬无法与流量演员相提并论,但整体下来,片酬依然不容小觑,而这类作品为了保证制作品质,往往要保证充足的制作费用,所以制作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但我们也看到,人物群像戏也有启用新人演员而取得不错效果的作品,比如《奋斗》、《士兵突击》、《爱情公寓》、《流星花园》等等,这些以年轻人为视角的人物群像作品因为扎实的制作班底和故事基础,甚至具有造星功能,在选择演员方面有更多自主权,演员成本也更低。
客观来看,人物群像作品因为创作壁垒和前期巨大的投入,并不是制作公司首选的项目类型,但这类作品却是影视作品里不能缺席的“深度担当”,因为它们对于现实命题的探讨、对于人性的剖析能让观众从中照见自己,感受时代变迁下生活的温度和情感的锐度。好在随着现实题材的重回市场,剧集的精品化趋势显著,人物群像作品也有了更为健康的培育环境,期待更多制作方入局这一领域,带来兼具看点和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