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带着光绪一路西逃。象征着大清王朝权力地位的紫禁城成了洋人们的欢乐场,清朝迎来了灭亡之危机。而这种时候,张之洞等一众南方的封疆大吏们,手握重兵,面对皇城之危机,个个按兵不动。哪怕慈禧苦苦哀求,依然没有人派兵北上勤王。
他们为何置慈禧的宣诏而不顾?
对此我只能说,一个向十一国宣战的疯女人,傻子才会听她的。更何况张之洞这些人都是人精,可不会跟着慈禧去发疯。
当时的清朝,积贫积弱,曾经“策马雄霸山海关,仰天一怒震九州”的满清八旗,却在清朝末年堕落成了战斗力为零的残兵弱旅。而取而代之的绿营兵,也经不起时间的腐蚀,最终在太平天国动乱中惨遭淘汰。
最终,地主势力出身的湘淮团勇反而是成为了大清朝的最强战力,后经洋务运动的洗礼和甲午战争的过滤,在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于山东避祸不出之时,南方豪强们,成为了大清朝最大的倚仗。
八国联军入侵时期,对满清八旗心灰意冷的慈禧太后,将勤王的希望寄托在了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一众汉人大臣的身上。
当时的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交出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来到南方做起了两广总督;但事实上,他还是北洋系的精神领袖。而张之洞则更无需说,一直都是南方实力派的代表。
此外,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那都是实力派。
他们管理着清政府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队,但是在八国联军打进京城的燃眉之时,这些人却对慈禧太后的召命视而不见,迟迟不肯进京勤王。当时面对八国联军,慈禧慌得不行,电报一封接着一封,要这些实力派人物北上勤王,赶走洋人。甚至还恢复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
但当时南方实力派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不遵从朝廷的宣战诏书,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他们私下与洋人和谈,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和《保护上海城厢外章程》。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东南互保”。
具体来讲,原因有三点:
一、去了也打不过
纵观中英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清庭与洋人之间的博弈总是以失败告终。
现如今,八大西洋国家联合侵略中国,李鸿章、张之洞如若贸然与其交战,不但没有胜利的希望,反而会使自己损兵折将。当时西方列强陈兵上海,封锁长江,东南军队只要敢北上,估计在自己家门口就打起来了。根本达不到救援的作用。
更何况八国联军的目的只是慈禧,张之洞等人的利益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他们并不想为了慈禧太后冒这个险。
二、慈禧太后不得人心
虽然大清朝的衰落,是历史向前推进的必然结果,但是仍然与慈禧太后的残暴统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另外,八国联军的入侵也是慈禧太后一手造成的,当初洋人企图扶持光绪皇帝再次上位,慈禧太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纵容义和团与洋人作战,最后造成了愤怒的洋人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满朝文武早就对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但是碍于慈禧太后的权力,又不得不摆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来讨好她。
现如今,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正好可以借助洋人之手,把昏庸无道的恶妇慈禧赶下台。正所谓“失道者寡助”,慈禧太后多行不义,张之洞等人不肯帮她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特别是李鸿章,都给慈禧擦了多少次屁股了。不能跟着这个老女人去发疯啊。
官方点儿讲,“东南互保”,彰显了东南各督抚对国际国内时局的准确认知与当即立断,还有为国止损的担当与勇气:也反映了东南督抚对清政府倒行逆施,妄自尊大,盲目挑衅的离心与沉默的谴责。中央政府的指令,下面的督抚想方设法予以变相抗拒,这是消极怠工的行为,这说明清政府已无力制肘地方的封疆大吏了,整个大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甚至岌岌可危了。
三、隔岸观火,随机应变
戊戌政变以后,满清朝廷实际上对清朝地方上已经失去威权,当时,在东南官场,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话,说东南的府县一级官员,“只知有官厅,不知有朝廷”,意思是,东南地区低级官吏,只知道有总督巡抚,不知道有皇帝太后。
这个传统,是湘军淮军流传下来的。因为当初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军的时候,是私募的团练军队,湘军兵勇的饷银,是曾国藩胡林翼给他们发的,不是拿的朝廷的钱,所以他们只认曾国藩这个大帅,不认咸丰同治慈禧。
这也说明,东南地区本质上已经不受满清朝廷的直接统辖了。
况且张之洞等人都是聪明睿智的“人精”,他们早就看穿了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可能面临灭亡,在此危及存亡之际,张之洞等人必须要小心谨慎的走好每一步棋。
当时,洋人们在寻找“中国代理人”,大清朝在征召“抗洋斗士”,富商们在寻求“军事保护伞”,对于张之洞等人来说,从利益角度来讲,谁给的奶酪最大,他们就会帮助谁。慈禧太后看穿了这一点,所以才将李鸿章封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不过还好,这些老臣们都算爱国,没有乘机独立搞分裂,已经是仁至义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