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还原
事发30年前的1989年,吉林的杨女士父亲在中国工商银行购买了一款名为“智力投资”的定期储蓄产品,本金1000元,存期30年。当时产品宣传单介绍:30年后可获得本息合计36万元左右。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2019年杨女士来银行取款时却被告知,本息合计只有4000多元,把杨女士一家给气坏了,她们万万没想到出现这个结果。
事件分析
你以为银行说谎?当时工行推出的这个定期储蓄产品并非诈骗,是真的。工商银行延边分行个金部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智力投资”这一产品1989年出台后很快被中国人民银行叫停,银行方面曾通过多种渠道通知过购买过该产品的客户“。
此前曾有客户因该产品起诉银行,法院2006年对赔付标准作出了判决,法院当时判决银行按照1989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五年以上年贷款利率19.26%向客户支付利息此后银行于2006年4月15日发布公告,以后的利息只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此次给杨女士的利息就是按此前法院判决的利息计算标准计算得来的。
小鑫观点
很多人只是在指责工行,却不关注这个离奇的存1千变36万是怎么来的。
1989年的时候,五年期定期利率为19.26%,当时还有贴息,大概在2.5%左右,这样加起来19.26%+2.5%=21.76%,这样三十年下来,利息应该是1.2176^30=367.4倍,这就是复利的作用,这样存1000理论上就会变成36.7万。
可之后存款利率不断下降,银行也没了10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更何况30年期。
不过这件事,核心的点是工行的不作为,既然取消了这个业务,或者不能按照约定兑付,就应该想方设法找到所有办理过这个业务的客户,解释清楚,不能简单粗暴的说我发个通知就了事了。
我认为,这才是这个事的核心点,就像你收账户管理费不要紧,你的通知到所有客户知情才行,让客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