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6日上午9:30,阿里巴巴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涨6.76%,市值4.02万亿港币,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公司。
这次香港上市,敲响上市铜锣的不是阿里巴巴管理层,而是1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伙伴。
他们来自四大洲八个国家,包括中国、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泰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和卢旺达,所在领域涵盖云计算、金融服务、物流、物联网、本地生活服务等领域。
敲锣人Heng Mok Joo是新加坡唐人街榴莲店“一畝甜”的店主,自从店里接入支付宝每天都要说上百遍“你好谢谢支付宝”,让中国游客宾至如归,他的生意也节节高升。
2014年阿里美国上市时,8位敲钟人7位来自中国;今天香港敲钟,10位客户来自四大洲8个国家。这也标志了阿里由一家本土电商公司向全球化科技企业的蜕变。
这也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上市招股书中重申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和帮助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为达到这个目标,阿里巴巴将坚定地推进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
香港上市有助于阿里全球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化,香港也需要阿里这样的新经济企业去参与全球竞争。
到香港挂牌上市,阿里由此成为了首个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阿里方面表示:今后美股和港股可以相互转换,但是纽交所的主要上市地位不变。
赴港二次上市后,阿里巴巴股权结构中软银持股25.2%,董事、高管群体持股8.8%(马云6%,蔡崇信1.9%),原大股东Altaba(原雅虎)降到5%披露线之下。
这是阿里巴巴第二次登陆港股市场:2007年时,阿里巴巴集团曾将旗下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共募资116亿港元,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2012年,阿里巴巴宣布私有化并完成港交所退市;2013年,阿里巴巴再次赴港寻求集团整体上市,但当时港监所未能解决同股不同权问题;2014年,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募资250亿美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
张勇用了三个感谢表达上市的心情,感谢所有客户;感谢香港和港交所;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为了表示谢意,阿里巴巴还准备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作为致送予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纪念品。画中融入了各个业务单元,包括天猫、淘宝、蚂蚁金服、Lazada、盒马、饿了么、阿里云及优酷等,借古喻今,反映出现代商业繁荣的图景。
5年前,阿里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马云便承诺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会回来”。
2018年,港交所宣布新订《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新规则制定后引发内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大潮,甚至出现一日八槌四锣壮举。同时,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遭遇潜在宏观政策监管风险,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均在考虑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再次登陆港股,阿里巴巴的核心目标并非仅为现金,最近几年阿里巴巴连续收购/投资了多家公司(收购网易考拉、投资美年健康、增持菜鸟等),但最新财报显示,阿里巴巴账面现金还有2341亿元,每季度都有上千亿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
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国对阿里巴巴的审查正在持续加强,美国贸易代表处此前公布报告,阿里巴巴再次被纳入销售冒牌货品的恶名市场名单,甚至有议案显示可能将让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直接受美国法律监管。
9月底,彭博社甚至“曝料”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限制美国资本流入中国,措施包括将中国公司从美国证券交易所摘牌(该消息已由美国财政部出面否认)。
回归港股将给国内的其他互联网公司甚至阿里巴巴旗下多个业务趟平道路,此前饱受期待的CDR已逐渐遇冷,港股+美股或许将成为另一种不错的选择。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曾进行集中收购,但这些收购被认为是做高市值的有效手段,此时阿里巴巴仍然是一个轻资产、商业模式单纯集中的电商公司。
但是,随着阿里巴巴对蚂蚁、菜鸟、云计算、钉钉等新兴业务的进展及更多的收购投资,阿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商业闭环。
“15年前,我来美国要200万,被30家VC拒了。15年来我没放弃,这次来纽约就是想多要点钱回去。”这是2014年9月阿里赴美IPO的路演上,马云的经典开场白。
时隔5年后,阿里巴巴集团再赴香港,只是这一次,阿里已经脱胎换骨。
2014年赴美IPO时,阿里的招股书上只有两项主要业务收入——核心商业和云计算,如今,2019财年除了核心商业,仅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块业务的收入就达到534.44亿元,比2014财年整体的核心商业收入还多出106.12亿元。
距离上次上市5年期间阿里的活跃买家从2014年的2.55亿变为6.74亿,增加了164%。这些一路跟随阿里“买买买”的用户们也支撑着它的GMV从4300亿元增加到57270亿元,翻了12.3倍。
阿里的上市也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翁。2014年,马云和蔡崇信分别持股8.9%和3.6%,5年过去,他们的持股比例分别变为6.1%和2.0%。董事席位中,新加入了井贤栋等3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发展到了38位。
2014年,阿里在美国申请上市的招股书中,除了马云和蔡崇信,占比最大的股东是软银,为34.3%,其次是雅虎,占到22.5%。
截至2019财年,软银持股比例为25.8%,仍为第一大股东,马云持股比例降为6.1%,蔡崇信持股比例降为2.0%,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0.9%。其他公众股东则占有大头,为65.2%。
阿里巴巴2014年9月19日正式在纽交所上市时,开盘大涨36.3%至92.7美元,市值达到2383.32亿美元,截至美国时间2019年11月25日收盘,其市值达4972亿美元,市值涨了1.08倍。如果按持股比例乘以市值计算,如今马云身家约为303.29亿美元,蔡崇信约为99.44亿美元。
5年过去,陆兆禧、Jacqueline D.RESES两人已经不在董事席位,席上加入了井贤栋、E. Börje EKHOLM和Wan Ling Martello三人,总数保持在11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也发展到了38位。
阿里巴巴以自营、收购、合并的方式,拓展了数条新的业务线,涵盖口碑、饿了么、飞猪的生活服务业务线;高德、钉钉、天猫精灵在内的创新业务;优酷、UC、阿里影业、大麦、阿里音乐等在内的数字媒体及娱乐。
原有的零售商业和跨境电商也增加了盒马、银泰百货、阿里健康、考拉海购、Lazada等公司,还有菜鸟、蜂鸟即配、蚂蚁金服等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业务。
还有今年的大手笔网易考拉,据其招股书披露,实际金额为129.58亿元。买入考拉,天猫国际又少了一个最大的对手,阿里将手握跨境电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4年阿里业务架构
2019年阿里业务架构
随着业务线的拓展、旗下子公司逐渐增多,2019财年,阿里巴巴的总营收达到3768.44亿元,比2014财年的525.04亿元增加6.17倍,净利润为802.34亿元,比2014财年的234.03亿元增加2.42倍。
GMV翻12倍背后的两大布局
2014年的阿里巴巴,还是一个被2.55亿活跃买家撑起来的网购帝国。到了2019年同期,这一数字增加到了6.74亿,5年间增加了164%。
截至2014年3月31日,淘宝GMV达2950亿元,天猫GMV达1350亿元,总GMV为4300亿元。到了2019财年,淘宝和天猫的总GMV增长到57270亿元,翻了12.3倍。
2014年双11时,天猫全天成交额为571亿元,而2019年双11,仅17分6秒就超过了2014年的全天数据,最终阿里平台的GMV达到2684亿元。
能保持持续增长,阿里做对了两件事。
一是把握住了移动时代的红利。
货币化率(收入占GMV的比重)一直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运营指数。阿里的淘宝天猫主要的货币化途径为固定年费、基础扣点以及商家的广告和推广费用。其中阿里在移动端加大在线营销服务,使得移动货币化率得到增长。
由上述招股书数据可以看出,在整个PC端向移动端过渡的时期,移动端的货币化率并不高。2013年9月以前,当整体的货币化率超过2%的情况下,移动端的货币化率长期停留在0.6%以下。
阿里巴巴从2013年开始在移动端界面(手机淘宝、手机天猫)引入在线营销服务,带来了更多样化的广告库存和广告形式,包括关键词竞价、推荐位或广告位,还有淘宝客推广服务,其移动端的货币化率开始随之发展。2014年前3个月,移动设备的货币化率为0.98%,占到整个货币化率的44.95%,是前一年同期的0.47%的两倍多。
移动端的收入在2013年前3个月为1.47亿元,占总收入仅有2.2%,而到2014年同期,移动端的收入增长了691%达到11.62亿元,这一占比数据也上升至12.4%。移动端GMV的增长速度也很快,从2013年3月30日占整体GMV的10.7%到一年后的27.4%。
来源 / 华经情报网
2016年9月,阿里巴巴对算法进行了更新,切换为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个性化算法,形成了如今的千人千面的推荐形式。精准营销提升了购买的转化率,提升了用户规模及粘性,阿里巴巴的货币化率自2015财年开始持续增长,到2018财年达到3.66%。
另一件事是把握住了跨境零售业务。
从阿里核心商业的营收数据构成来看,四项业务中,中国零售商业、中国批发商业、跨境及全球批发商业这三项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的收入占比猛增。
从两次招股书可以看出,2014财年中国电子商务的零售收入达428.32亿元,2019财年这一金额达到2476.15亿元,足足增长了568%,尽管仍然是占营收大头,但其占比逐年下降,近三个财年分别占比72%、71%、66%,阿里的批发业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比之下,阿里的跨境零售营收增长迅猛,5年间增长了1985%,约为国内零售的3.5倍。同时其在总收入的占比也在增长,是核心商业业务中,唯一上涨的一块业务。
阿里巴巴的跨境零售表现优异,离不开它近几年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的战略布局。
2016年4月12日,阿里斥资10亿美元拿下东南亚地区最大电商Lazada的51%股份,并累计投资40亿美元,取得了绝对控股权。2018年3月,阿里还将原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派往Lazada担任CEO,通过和“天猫出海”项目的对接,成为当地用户与中国海量商品的桥梁,并与菜鸟打通物流网络。2017年8月17日,阿里又以11亿美元投资印尼最大的电商平台Tokopedia。
此次阿里重回港交所,也有出于通过港股扩大在东南亚市场影响力的考虑。零售电商行业资深专家庄帅告诉燃财经,阿里在美国上市,对于它美洲、澳洲的市场拓展很有利,但是在东南亚的话,显然在港股上市的优势会更大一些。从目前来看,东南亚战略,特别是拓展印度市场,是这次回归港股的一个原因。
新业务:再造一个阿里
2014年赴美IPO时,阿里的招股书上还只有三项业务收入——核心商业、云计算以及其他(平台通过提供给市场参与者的其他服务,包括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提供的小额信贷服务产生收入)。
云计算业务虽说早已有之,但2014财年只有7.73亿的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只有1.5%。近三年来,云计算的占比逐年升高,可以看到云计算收入在2017财年、2018财年、2019财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5%、7%,对应收入分别为66.63亿、133.90亿、247.02亿,逐渐撑起了阿里的营收份额。2019财年,云计算的收入占比首次超过数字媒体及娱乐收入。
今年7月,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了最新的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亚马逊、微软、阿里云3家企业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市场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其中,阿里是国内唯一一家上榜的云计算企业,92.6%的年增长率也超过亚马逊云和微软云。
Gartner于2019年7月发布的最新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
与2014年的那份招股书相比,2019财年的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及其他是两个全新的业务。
数字媒体及娱乐一直是阿里很看重的一块,也与它的老对手腾讯展开了一场持久战。
这一部分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UCWeb和优酷土豆,以及阿里影业。在2017财年、2018财年、2019财年中,此项收入逐年增高,分别为147.33亿、195.64亿以及240.77亿,但占收入的百分比逐年降低,分别为9%、8%和6%。
即使占比降低,阿里还是在持续发力数字媒体及娱乐。2014年6月,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近60%的股份,同年8月,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并将自己旗下的阿里娱乐宝、淘票票等相关文娱资产一并打包。
然而阿里影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不太顺利,四年三换CEO,几经战略调整。
从财务业绩上看,2014年,阿里影业总营收仅1.27亿元,同比下降63.6%,净亏损为4.15亿元。阿里影业在2019财年开始向好,但仍未盈利,净亏损2.54亿元。
作为阿里大文娱的一部分,优酷、阿里文学、阿里游戏都会与之产生联动,依托于天猫、淘宝的现有流量,阿里似乎想在IP开发变现方面发力。相比之下,腾讯通过收购盛大成立阅文集团,拥有国内近80%网络文学IP和大量游戏IP,阿里的这条路走得很艰难。
创新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高德、天猫精灵和蚂蚁金服及其关联方收取的中小企业贷款年费,营收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就是这样一块业务,放着两个对于阿里很重要的产品:高德地图和蚂蚁金服。
高德以整合的模式杀入网约车行业,今年6月,有数据称其业务日订单量已经超400万单,一时间有了高德行业老二的说法,甚至有媒体预测,滴滴和高德必有一战。
蚂蚁金服一直有独立上市的传闻。去年5月,蚂蚁金服完成Pre-IPO轮融资,投后估值1500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独角兽。
早在去年2月,阿里巴巴就准备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同年4月,彭蕾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兼任董事长一职。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蚂蚁金服在为上市做准备。
依旧未上市的蚂蚁金服仍面临众多挑战:一方面是来自对手微信支付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目前的监管环境。这两点,阿里也在招股书中特地指出。
这两个业务看上去占比并不大,但也给了阿里试探自己业务边界的机会。
新词汇:抢注直播、关注下沉
2018年4月阿里花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补齐了本地生活的短板。同年的10月12日,阿里巴巴CEO兼董事局主席张勇通过员工内部信宣布旗下的饿了么和口碑进行合并。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得沸沸扬扬的外卖O2O之战,也终于落下帷幕。
当年招股书里,阿里花大力气预测的另一大趋势是移动互联网。
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拥有6.18亿用户,而2013年中国的在线购物人数仅为3.02亿,占互联网总用户的48.9%,美国的这一数据则为63.8%,在线和移动商务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9年,这一趋势得到了验证。阿里也在招股书中重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全国线上消费品零售额已达7万亿元,2015-2018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4%,线上零售已经成为零售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线上渗透率已由2015年的10.8%增长至2018年的18.4%。
同时,中国消费者的线上消费正从消费品拓展至服务和娱乐。与单纯的消费品相比,线上服务及娱乐消费的规模在2015-2018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6.3%,超越同期线上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这也与阿里想要大力发展文娱的理念相一致。
在最新版的招股书中,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与2014年的淘宝界面相比,2019有两个突出的栏目为“24小时直播”和“哇哦短视频”。
2016年就蔚然兴起的电商直播已经成为电商标配,淘宝内容事业部总经理闻仲在今年三月底宣布2019年规划:淘宝将打造10个销售过亿的线下市场和200个销售额过亿的直播间规划。
官方数据显示,淘宝直播双11当天成交近200亿元,占双11总交易额的约7.45%,其中李佳琦与薇娅两位头部顶尖主播分别实现成交近30亿元,占淘宝直播大盘约30%。而我国流水最高的北京SKP商场,周年庆单日(2019年11月16日)的营业额也不过10多亿。主播们的带货能力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此外,阿里巴巴在此次港股的招股书中,特意强调了下沉市场对其的作用,可见其战略布局已经有所侧重。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的12个月,共有超过1.3亿名年度活跃消费者在中国零售市场消費超10000元。其中,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成为用户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9财年中国零售市场有超70%的新增年度活跃消费者来自前述地区,这些消费者平均消费超过2000元。
在下沉市场,阿里面临着拼多多这个最有力的挑战者。
2019年Q3,拼多多的年度活跃用户突破了5亿,是阿里的近八成。阿里直到2017年才突破5亿大关,拼多多只用四年时间就做到。另外,拼多多用户同比增速在Q3达39%,高于京东和阿里增速之和。按照这个速度,拼多多将有可能在一年之内,在用户数量上达到阿里的规模。
下一个5年,不知道阿里还能否继续迎接挑战、再造自己。
阿里巴巴最初登陆资本市场的是B2B业务,港股退市再上市的核心目标则是将新兴的淘宝(C2C业态)纳入上市体系,目前阿里巴巴上市的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在四大业务板块之外,阿里巴巴仍有诸多业务等待分拆上市,此次两地同时上市的成功将成为这些子公司/投资公司的有效榜样。
蚂蚁金服
预计上市时间:2020年
目前估值:373亿美元
最接近上市目标的是阿里巴巴旗下两个钱袋子之一的蚂蚁金服(另一个为阿里妈妈)。
有消息称蚂蚁金服将于明年(2020年)实现海外和国内科创板同时上市,蚂蚁金服的官方回应是“暂时没有上市时间表”。2017年年底时,马云曾在一个发布会现场回应蚂蚁上市计划:“蚂蚁还没有做好准备。”但有蚂蚁金服内部人士表示,上市后,“2020(年)应该是一个可以期望的数字。”
2003年5月,阿里巴巴成立淘宝网,但此时更多的是线下交易,真正帮淘宝成为电商平台的是“担保交易”的支付宝。2011年,支付宝从阿里巴巴剥离,独立成为一家公司,2014年成立其母公司蚂蚁金服。此前支付宝为阿里提供Escrow担保、支付服务,阿里巴巴向其支付手续费,费率由银行处理成本、运营成本决定。阿里巴巴给支付宝提供知识产权和软件技术服务,蚂蚁金服以税前利润的37.5%进行支付。
在阿里巴巴体系之外,蚂蚁金服的业务线越来越广,从支付宝、余额宝,到蚂蚁花呗、运费险、芝麻信用……蚂蚁金服包含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
今年9月23日,阿里巴巴曾宣布已依照2014年双方拟定的股权及资产采购协议收到了蚂蚁金服发行的33%新股。该协议要求蚂蚁金服每年向阿里巴巴支付其税前利润的37.5%,以换取阿里巴巴的知识产权和软件技术服务。此外,当达成一定条件后,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份,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的利润分成也将同时终止。
根据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披露,2019年9月,在满足交割条件时,阿里巴巴根据协议以权益法核算,以人民币875亿元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份,并确认人民币692亿元(97亿美元)的收益计入利息收入和投资净收益。
按此数字计算,蚂蚁金服的估值为人民币2625亿元(373亿美元),这一数字虽然与其巅峰估值(超千亿美元)相去甚远,但作为阿里巴巴生态链中最重要一环,蚂蚁金服仍拥有不可忽视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区块链领域、海外市场,蚂蚁金服都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先行军,这将在未来帮助蚂蚁金服进一步提升估值。蚂蚁金服海外布局主要围绕两大方向,一是支付宝,吸引中国出境游用户和海外华人在欧亚两地用支付宝购物;二是投资银行,保险,支付机构等。
有分析人士指出,终止蚂蚁金服与阿里巴巴的利润分成可以更好地将蚂蚁金服股东的股权占比与其应占利润相匹配,为蚂蚁金服未来上市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直接持有蚂蚁金服的股权将有助于海外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两家公司的关系。
菜鸟网络
上市时间:无规划
目前估值:超200亿美元
除了蚂蚁金服以外,菜鸟网络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市的阿里巴巴子业务。但有消息显示,在上市前,菜鸟网络仍试图完成至少一轮甚至两轮融资,并再投资/收购一家国内快递相关公司后,才会具体推进上市事宜。
2013年5月28日,阿里、顺丰、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共同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股权结构中,天猫投资21.5亿,占股43%;圆通、顺丰、申通、韵达、中通各出资5000万,占股1%。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日,马云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已经排除美股上市,专攻港股。六年后,阿里巴巴的确已经赴港上市,但却是在美股上市之后的二次上市。
今年双十一前,阿里巴巴再次领衔并完成对菜鸟网络的新一轮增资。此轮交易中,阿里通过增资和购买老股的方式,投入人民币233亿元(约合33亿美元),其对菜鸟的持股比例也从约51%增至约63%,菜鸟其他现有股东也参与了新一轮融资。
2017年9月,阿里巴巴增资菜鸟53亿元,持有菜鸟股权比例从47%增至51%,同时还宣布未来5年将继续投入1000亿元。按照协议,此次阿里巴巴将投资菜鸟网络53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阿里巴巴持有菜鸟股权将从原来的47%增加到51%实现绝对控股,并新增一个董事席位,从而占据菜鸟董事会7个席位中的4席。
增资后,阿里巴巴更是连续注资快递公司:百世物流、圆通速递、中通快递、申通快递等快递巨头都加入阿里巴巴阵营。
阿里2020财年第二季财报显示,菜鸟网络单季收入47.59亿元,同比增加48%,预计全年收入在200亿左右。早在2017年融资时,菜鸟的估值就已超过人民币千亿元。有接近菜鸟内部人士透露,本轮融资对菜鸟的估值有很大幅度提升(超人民币2000亿元)。
阿里体育
上市时间:暂无
目前估值:超过10亿美元
马云曾表示,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而体育恰好是健康+快乐的代名词。
2015年9月1日,由阿里、云锋基金及新浪三家合资的阿里体育宣布成立,原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大钟出任CEO。2015年12月,阿里体育牵手国际足联,冠名8年世俱杯。未来几年中,阿里体育还成为了国际泳联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入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赞助计划、与国际滑雪联合会签订框架协议。
2018年4月,阿里体育宣布已经完成超过12亿元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太平保险等机构跟投,融资后阿里体育估值超过80亿元。
本地生活服务
独立拆分上市时间:暂无
目前估值:250亿美元
2018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将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收购完成后,饿了么将保持独立品牌、独立运营。饿了么创始人兼CEO张旭豪将出任饿了么董事长,并兼任张勇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负责战略决策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磊(花名:昆阳)将出任饿了么CEO。
同年10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正式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旗下的饿了么和口碑进行合并。当时阿里巴巴曾在财报中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设立一家控股公司,并已收到来自阿里集团和软银集团等投资者超过30亿美元投资承诺。
2019年1月,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证实:由口碑和饿了么组成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实现了首轮超过30亿美元的独立融资。阿里巴巴方面并未公布具体投资公司,但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软银愿景基金、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参与了本轮投资。投资后,公司估值超过250亿美元。
此次阿里港股上市,最多集资1012亿港元(约合130亿美元),超过融资81亿美元的Uber,为港交所带来了本年度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新股发行。
阿里巴巴经历5年美股考验后,在香港二次上市,也将大概率掀起内地科技公司回港上市潮。
20万散户参与认购,中签率高达80%
买一手可赚870港币
据新浪港股,昨天(11月25日)消息称,阿里巴巴获超购42倍,冻资逾960亿元,一举成为年内港股“冻资王”。
逾20万散户参与公开认购,中签率高达80%,买5手稳中1手。
图片来源 / 新浪港股
昨日阿里巴巴暗盘最终收涨4.94%,报184.7港元。
较招股价176港元涨4.94%。每手100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赚870港元。
机构疯抢
阿里巴巴此次香港上市受到机构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昨天(11月25日)消息显示,由于公开发售部份反应理想,阿里巴巴在启动回拨机制后,公开发售比例由2.5%增至10%,并分配给195710名成功申请人。
公开发售部份获逾40倍超额认购,达到41.44倍。这意味着全数使用超额配股权额,发行额外7500万股股份,预计总集资额将超过1012亿港元。
香港某新股基金经理坦言:
“机构认购根本买不到,我们只能从公开发售下单了20多亿港元,最后买到了2亿港元,如果短期有利润的话,打算先卖掉一部分,剩余一些留作长期投资。除非美国市场大跌,不然股价在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压力。”
阿里巴巴此次香港上市受到机构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自11月15日开始招股,国际配售开始首日已经足额。
据悉,一些大机构已经包揽了此次认购的额度,因此一些中小型机构只能“曲线救国”,转向公开发售市场“抢货”。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由于大部分的新经济股票在香港上市后表现一般,投资者热情有所消退。此前上市的数家公司仅有数倍的超购认购,而阿里巴巴则是近一年半以来最多人认购的新股。
“最牛”散户顶格认购11亿港元!
截至11月25日,香港各大券商对阿里巴巴上市认购提供的保证金融资额共133亿港元,初步估算超额4.5倍。其中,耀才证券的保证金额度超过32亿港元,在各大券商中居首。
说明:开设了“保证金账户”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时,可以向券商融资进行杠杆投资,放大收益。
据了解,认购最多的散户斥资11亿港元下单“顶头槌飞”,即大手认购625万股阿里。根据规定,认购新股股数的上限是未计回拨机制下,公开发售数目的一半,业界称之为“顶头槌飞”。
投资者如何参与“打新”?
“投资者要认购阿里巴巴的股票,需使用当前账户的现金可提资金进行现金认购,刚卖出股票未交收的部分不能用来打新。同时,认购资金将在发起申请后实时冻结,并将于认购截止日当天扣除。”
若投资者账户中没有现金,则可进行融资认购,融资认购可使用持仓股票抵押额进行新股认购。
如果港股账户中无资产,投资者只要开启跨市场交易,且美股/A股通关联账户有足够资产,也可使用关联账户资产抵押产生的购买力进行新股认购,并可在此基数上叠加银行融资杠杆。
阿里巴巴的认购如此踊跃,显示市场资金对新经济股的兴趣非常大,有机会带动其他的科技股上涨,比如腾讯、美团等新经济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