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3点,韦力将在东莞市莞城市民广场西正厅开展第116期文化周末大讲坛,为市民分享“我的书式生活”。本期文化周末大讲坛由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莞城图书馆主办。
提起韦力,相信喜欢藏书,尤其是收藏古籍的朋友并不陌生。韦力是藏书家、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藏书史。多年来,他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其中不乏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等珍稀善本。韦力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
(韦力在芷兰斋)
除了收藏书籍,韦力四处走访康有为万物草堂、故宫文渊阁、杭州文澜阁等各大藏书楼,参观焚书台、刘向碑亭、罗振玉墓等遗址,多次拜访大小私人书房、书店,了解它们的历史与现状。此外,韦力把对古籍的研究、多年来的游走经历等皆写进书里,已出版《古书收藏》《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30余部相关著作。
(莞图馆藏韦力著述:《芷兰斋书跋》系列)
届时,韦力将从 “觅书”“觅楼”“觅魂”“觅友”“传布”“写作”六个方面,详细讲述古籍、藏书家、藏书楼的那些事儿,并为市民介绍他的系列著作。本次邀请韦力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是希望通过他对于自身“书式生活”的分享,向东莞观众呈现书籍背后故事与藏书楼现状,让人们体会藏书意义,激发大家对书籍的相关思考,共同探讨古旧书业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大家深入了解韦力的个人著述,莞城图书馆亦为此推出“馆藏韦力著作推介”,展出韦力出版的《古书收藏》《古书之爱》《芝兰斋书跋》等30多种图书,让广大读者朋友透过亲手翻阅韦力的书籍,体会探觅书海的乐趣。本次推介将展示至年底。
藏书,是名山事业。中国数千年来,涌现了许多著名藏书家。远如孔子、惠施、范钦、毛晋、黄丕烈等名家;近有陈澄中、潘宗周、梁启超等,而当代应首推著名藏书家、作家韦力先生。
韦力,著名藏书家,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作为当代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他藏有大量古籍善本,四部皆备。其中,不乏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等珍稀善本。以藏书为基础,潜心钻研,相继出版了《古书收藏》《古书之爱》《鲁迅藏书志:古籍之部》《芝兰斋书跋》《上书房行走》《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等多部著作,有着“中国当代古籍收藏第一人”的称号,闻名大江南北。
当代藏书界第一人
韦
力
“国内最大的藏书家”韦力先生,在北京的一幢民居楼里,有着占地600平方米的“芷兰斋”,藏有1912年之前出版的古籍善本7万余册。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50余件、200余册,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近20部、300余册,按“经、史、子、集、丛”谨严分类。
(芷兰斋)
谈起韦力老师的买古籍的生涯,始于18岁时购买的一套康熙五十四年故宫刻本的五色套印的《古文渊鉴》。当时,这套书售价80元,是书店里最贵的书。韦力省吃俭用,攒了几个月口粮钱,终于把这套书买了下来。那也是韦力买的第一部像样的古书,同时让他意识到好书必须有钱买。
(《古文渊鉴》)
在天津工作时,韦力遇到一位老先生,在版本鉴定方面给了他很大影响。当时有家书店叫文运堂,韦力在那家店买了很多书。那里有一位胡玉璞老前辈,出身于琉璃厂藻玉堂,鉴别古籍眼光很高。见韦力为买古籍耗费重金,他深受感动,对韦力倾囊相授。后来老先生一路带着韦力买,慢慢地韦力就懂得了购买古籍之道。这为他的藏书事业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经验。
二十多年来,韦力购买、收藏了许多古书,但他从来只买不卖。拍卖行勃兴带来的古籍价位节节拉升,让很多人把兴趣聚焦到了藏品的价格换算上,而他自己却从单纯的古善本收藏延伸到实证性的古籍版本研究,著书立说,离钱越来越远。韦力说:“书也是商品,但是我不会用书赚钱。藏书人的乐趣在于得到藏书,所以要让自己的藏书回到藏书人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曾经得到过的乐趣。”
韦力不但藏书,如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写书,相继出版了《古书收藏》《古书之美》《书魂寻踪:寻访藏书家之墓》《觅宗记:佛教八宗一派遗迹寻访》《书楼觅踪》等十多部著作。中国到底有多少藏书楼?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十多年来,韦力一直在寻找的路上,用寻访实录的方式,在他的心中,他在做的是对历史遗迹的考察,是以所谓的现实来验证文献,凡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人事,他都要去觅一觅。“正常情况下,每个月走10天,回来写20天。因为寻访没有依靠,虽然你明明知道这个遗迹很重要,它在今天却可能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在寻访过程中需要不断查各种史料。”
(《书楼觅踪》)
2010年起,韦力耗时四年遍访典籍中记载的163座古代个人藏书楼,又花三年时间逐一查证。在《书楼觅踪》中,韦力记下了自己的觅楼所得,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梁启超的饮冰室、沈括的梦溪园等一一揭开面纱。同时,他还完成了几十位古代著名藏书家之墓及古代遗址的寻访,包括刘向、班固、范钦等。他表示,寻访时,他会坐在这些墓旁守候一刻,静听风过松林,心中宁静,不悲不喜,而后想起一句话——“微斯人,吾谁与归?”
梁启超的饮冰室藏书楼(韦力摄)
韦力习惯一个人孤身寻访,而这种寻访式的写作,差点让韦力付出生命的代价。2013年4月24日,韦力独自到河南安阳拜谒灵泉寺,在寺院内察看石碑。突然,身边的一块大石碑毫无缘由地倒塌,砸中韦力的左脚。他血流满地,在荒野中待了几个小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血流完就死了。”他抓住地上的塑料布,拧成绳勒住了腿止血,在绝望中终于等来了路过的出租车司机。然而回京后的治疗更是凶险,因为塑料布太脏,韦力感染严重,五次大手术后,他的左腿膝盖以下部位全部截掉了。
(韦力在寻访途中拍摄的“张苍纪念堂”)
经历了一场生死,韦力看人看问题的方法都不同了。唯一不变的是,休养一年后,韦力戴着假肢,竟然又上路寻访了。“腿都跑断了,如果以后不跑了,多冤枉。”韦力如是说道。
不仅如此,韦力变得更加勤奋。多年来持续创作,得到了众人的好评。殿版研究家翁连溪誉其为:“又读又研究。”“是国内最大的藏书家。”
我们为粉丝准备了50张门票
邀请您与朋友共同前往
每个名额2张
获得门票的方式
在本文留言处留言
获得后台回复的粉丝获得门票
素材来源:莞城图书馆
编辑: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