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这句话是不是没毛病?可随着越来越多的“熊孩子”出现,人们开始对其产生质疑。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那逐年攀升的青少年犯罪率以及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又作何解释?
2018年因手机没收而执刀砍伤母亲的男童,因校园琐事而遭同学暴力伤害下体的宁县8岁女童……这一系列的恶性事件,都对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
“世上只有妈妈好”,能被妈妈和家里人宠爱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但宠爱也要有个限度,一旦过分就会变成溺爱。当孩子被众星捧月般的围绕和关爱着,就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缺乏感恩之心。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育儿也育己。尤其是有下面几种情况的家庭,只会导致孩子们的未来堪忧。
1、父母放纵不理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迫于经济压力,不少父母都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工作上,却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甚者,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乡给年迈的父母照料,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孩子几面。
都说隔辈亲,老人对孩子总是宠爱有余,管教不足,即使有心想管教,也碍于精力有限难以成行。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性格要么无法无天,要么内向偏执,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便做出过激行为。
2、家长一手包办
- “你还小,哪里会洗衣服,放下让奶奶来”
- “乖宝宝,你好好学习就够了,这些家务活妈妈来做”
- “宝贝儿,你力气不够,书包爸爸来帮你提”
……
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似曾相识? 这样的事儿,你是不是做得不少?从小孩子们都在学校被教育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动手的机会,却让家长的“主动”给屡屡剥夺;包办替代,看似是为孩子减负,实际是为他们的沉重的未来加上了一把把枷锁。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仅能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也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聪明的父母不仅不会包办代替孩子的事务,还会合理地分派家务活给他们,让他们从小便学会体谅父母、承担责任。
3、过分溺爱
我们常说要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可是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其结果却是千差万别。爱孩子,为之计深远;溺爱孩子,则会害其一生。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哪怕是无理、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父母也尽量满足。
溺爱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错误不忍责备,甚至是包庇纵容。这样小心翼翼娇宠长大的孩子,注定会被社会教以最惨重的一课。
惯子不是爱子,而是害子,甚至是杀子。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家庭教育不可缺席,更不可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