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由胡波导演,章宇、彭昱畅、王玉雯、李从喜等人主演,讲的是河北某个阴郁的小城镇里,几个本就活的不如意的人,在一天之中被突如其来的一连串意外压的喘不过气来,于是决定去满洲里看一只坐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大象的故事。
虽然我看的是长达接近四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但是在影片开始不久其实就能看明白,这只最终也没有露面的大象只是导演胡波设立的一个抽象的意向,寄托着片中的几个角色逃离悲惨生活的强烈意愿。而这种意向自带的荒唐感,也是有意为之的。因为世界本就是荒原,侵蚀着渺小的个体,任何胆敢逃离这个荒原的企图,都是荒唐的。就像胡波在自己的诗里面写的那样:那头颅挂在树梢,好像接近死亡能使你懂得的什么,但世界啊,永远是最初的样子。
首先我想说说房间里的大象:在这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胡波曾因为这部电影的剪辑权和出品公司产生纷争。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抑郁症加重(或者什么)胡波自杀,使得这部处女作电影成为了胡波的绝笔。所以很遗憾的是,胡波没能看到这部电影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的巨大的成就,而世界也失去了一位如此才华横溢的导演。无论怎样,面对这样一部沉甸甸的优秀作品,我觉得客观独立和公正的看待它才是对艺术家最大的尊重,而这也是我想在这部影评里努力做到的一个姿态。
就像前面说的,这部电影的导演剪辑版时长长达近四个小时,已经差不多是一个迷你电视剧的体量了。但是电影完全没有让我觉得拖沓,这很让人意外,因为胡波和摄像师范超在这部电影里应用了一个非常单一的影像语言方式,四小时的电影几乎全部由长镜头的方式去拍摄。角色之间没有密集的对白,话与话之间动辄就有长达十几二十秒的停顿。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整部电影似乎完全都是用中焦段的镜头,以一种近乎让人不舒服的距离贴着主角拍摄的,这种压迫感贯穿始终,导演并没有像贾樟柯那样,用广角空镜切开叙事,让观众有一个视觉上喘息的机会。镜头就像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摇摇晃晃而又紧紧跟着主角穿梭在突然降临的生活里,不一样的是,戏里的角色是毫无头绪的,而胡波却在牢牢控制着叙事节奏。
正是导演的这种出色的驾驭能力,能让压抑和单一的视觉语言风格在荧幕上持续了四个小时不停歇,还不会让人觉得拖沓、无聊和昏昏欲睡。如果你因为时长而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看《大象席地而坐》,那我可以告诉你。你需要担心的绝对不是无聊,而是你的膀胱大小。
但是,虽然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优秀的导演作品,但我不太确定它能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从这部电影的文学性上来说,它有很多缺失的东西,使得《大象席地而坐》在我看来,最终还是差那么一口气。
因为这部电影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你讲这个故事,干嘛?
首先,这部电影是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去讲述在一天的时间内,降临在四位主角身上的灾难以及他们的应对。但是这四个人,除了社会混混于城和中学生韦布的故事有一些交叉之外,他们面临的灾难基本上和彼此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这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个剧本方面的大失误。比如《低俗小说》和《疯狂的石头》采用多线叙述是因为这些故事之间有因果逻辑,《敦刻尔克》采用多线叙事是为了展现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角度,多线叙述的方式在故事的讲述中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功能,在这个前提下,多线叙事给这些电影的艺术价值是加分的,不然它就会沦为堆砌和卖弄。反观《大象席地而坐》,四位主角的故事并没有在逻辑或者视角上起到互相配合的作用,它只是对于“悲惨人物”这个概念的四次重复创作。如果你把其中一两个主角的故事整个删除了,会发现对电影的情绪和叙事基本不产生任何影响。
说到悲惨人物,我为电影剧本挑的第二个毛病,就是人物和故事太悲惨了,悲惨的非常单一。基本上,电影里的四位主角的生活没有任何一点是顺利的。我不想做太多剧透,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四位主角在电影里都在面临真的非常重大的人生灾难,那就没有必要还安排在同一天把他们陪伴多年的狗狗啊,或者和电影叙述毫无关系的奶奶写死。毕竟电影想要传达的就是那种人生无望的悲悯感,但是当一个人的生活衰到如此的不真实的时候,我就会开始意识到这个角色的虚构性并且开始失去对角色的同情。“惨”是一个非常立体的生活情绪体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探讨它,可惜在这部电影用太多精力着墨在“喝凉水都塞牙”这个层面的惨上,使得观众难以更加深入的理解角色真正的绝望。
除此之外,电影中,主角和他们的周遭的受害和加害关系是单一方向的。主角是受害者,他们周围的人是加害者,电影在叙述中不可避免的把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这么两波,而我其实想看到更深入的探讨,因为生活没有这么泾渭分明。这让我想起前不久上映的《Joker小丑》,这两部电影虽然讲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但其实都是在描绘悲惨的小人物和一个压迫性社会的互动。但是在《Joker》里,我们会看到这种压迫是双向的,我们既能看到社会对一个小人物投来的,令人窒息的恶意,同时也能看到这种恶意逐渐的释放Joker内心里潜在的恶魔,这使得观众不停的在琢磨joker到底是不是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的受害者,他是否值得同情。在《大象席地而坐里》,我感受不到这样的驱动力去思考,因为故事并没有给我留下思考空间。
这部电影的国内外评价非常不一样,国外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赞,而国内的评价会比较两级。其中我发现过内外的评价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海外评论家或多或少把这部电影看做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所以我经常读到拿这部电影和贾樟柯作品做比较的英文文章。而中国的观众,包括我,却大都没有get到这一点。或许是故意的,又或许是为了规避审查,又或许这是剧本的另一个失误,《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其实并没有要把故事放在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上,和张艺谋的《活着》,或者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不同,《大象席地而坐》里主角的遭遇是独立于时代发生的,和中国大的时代和政治背景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事实上,原著里的这个故事干脆是发生在台湾,而不是河北。这就引出我最初问的那个问题:那你拍这个架空的悲惨故事,是为啥?
我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没有被拍出来的价值,完全相反,就像我前面说的,我很享受这部电影,并且我会给每一个能坐定四个小时的人推荐这部电影。
有些人称这部电影为作者电影,作者电影的意思就是说导演他玩自己的根本不在乎观众喜欢喜欢,这一点我是很同意。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改编自胡波的一部短篇小说,作为编剧和导演的胡波对这部电影的控制野心是很大的,甚至,选择用长镜头的方式拍摄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以这种方式,前期拍完之后电影也就创作好了,不会在剪辑室里被其他人“二次创作”,因为胡波根本就没有拍多余的素材供剪辑师二次创作。
很少有创作者有足够的才华去支撑这份控制欲,而胡波做到了。我会给这部风格统一而完整的电影,评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