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今年6岁了,由于父母工作忙,就将他放在乡下老家,给奶奶照看。
奶奶疼爱孙子,经常给豆豆零花钱,让他自己买小零食吃,因此,豆豆成了村里小卖店的常客。
前段时间,奶奶发现豆豆的脸色、眼镜都发黄,心想豆豆可能是缺什么营养,就将豆豆送回城里,让豆豆爸妈领着看一看。
可是刚到城里,豆豆就开始哭喊肚子痛,吓得豆豆父母急忙请了假,带着豆豆来到医院。
然而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豆豆并不是缺什么营养,而是生了一种怪病——肝吸虫病,也就是说,豆豆的肝脏里,长满了寄生虫!
得到这个消息,豆豆的父母都震惊了,连忙问怎么回事,最后在医生的调查下,才找出了豆豆患病的原因。
原来,豆豆爱吃一种叫“麻辣田螺”的小零食,小小的田螺,用牙签一挑就会有一小块肉,吃起来又辣又香,豆豆的小伙伴都爱吃它!
谁知医生得知后,叹息道:一些不良商家饲养田螺时用的都是各种垃圾、粪便,再加上制作不卫生,很容易导致寄生虫啊!
什么是肝吸虫?
肝吸虫就是华支睾吸虫,成虫后,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肝吸虫有潜伏期,症状一般以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为主,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还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
医生:不想长虫,这几种食物要少碰!
1、生鱼片
生鱼片中容易残留大量的寄生虫!尤其是淡水鱼的生鱼片,是感染肝吸虫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鲤鱼、草鱼、鳊鱼、大头鱼、土鲮鱼、麦穗鱼常见鱼中,都会寄生肝吸虫!因此,吃鱼最好要吃熟的。
2、菱角
半生不熟的菱角中会残留着一种叫姜片虫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水生植物的根和茎
荸荠、大菱角、水红菱角、茭白和莲藕等水生植物吃的时候,也一定要煮熟,感染姜片虫,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3、半生不熟的海鲜
醉虾、生蚝和半生不熟的贝类、海螺、田螺等,常带有细菌和寄生虫,容易患肝吸虫!
并且一旦发生急性胃肠炎、痢疾,就易导致肝病恶化,甚至诱发肝昏迷!
因此食用海鲜的时候,也要煮熟后再吃,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食物,并且这些食物对肠胃消化系统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4、半生不熟的牛排
我们吃西餐时,有的喜欢吃5分熟、或者7分熟的牛排。
其实,生的牛排中含有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进入人体后六到八周即可长成成虫!
因此,吃牛排,最好要吃全熟的!
养肝,要做到每天“一笑、二饮、四动”
一笑
笑一笑,不仅十年少,还会让人心情舒畅。
心情舒畅时,肝脏也会舒畅。
肝喜达条,情绪不佳,便会给肝脏“添堵”,心情舒畅,变有利于疏肝理气,有益肝脏健康。
所以,生活中,经常笑一笑,保持美丽心情,减少生气等不良情绪,不仅有利于肝脏健康,对人体五脏六腑也皆有好处。
二饮
1、多喝水
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毒,主要是肝脏排毒,可以减轻肝脏负担。
喝水的时候,不要等口渴了再喝,隔一段时间就喝一点,小口慢慢喝,效果更佳。
早起后,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肝肾排毒。
2、白古丁根茶
白古丁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胆碱、有机酸、果胶、淄醇等,有着清热解毒等特别好的功效。医学研究表明,白古丁根能保护肝脏细胞,清除肝脏毒素,这和中医认为白古丁入肝经,能解毒的功效非常吻合。
白古丁通肝经,去肝火,对慢性肝炎以及服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肝损伤有不错的修复效果,能通过对肝脏的修复来恢复正常肝功能,对于排肝毒,预防酒精性肝损伤效果显著。
每日喝一杯白古丁跟泡的水,不但可以养肝,还可以预防胃病、利尿,还有消炎去火的作用。
四动
一、多运动
经常运动是护肝的有效方法,运动可以预防肥胖,而肥胖易患脂肪肝,这就减去了患脂肪肝的风险。
且运动可以促进气体交换,加快血液循环,保障肝脏获得更多的氧气与养料,使肝脏健康。
散步,可强健肝脏,促进排毒。
有助于改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给肝脏“添堵”。
此外,慢跑、快速步行、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跳绳、游泳、打太极拳等,都可养肝。
二、刮肝经
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关节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有润滑作用的油脂。
刮肝经可以消除肝脏内的火气。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发热、舌红 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有些人还会伴随着易怒、眼干。
三、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四、“不动”8小时
不动8小时的意思是睡眠充足,肝脏最怕熬夜。
熬夜就是熬心血,人卧血归肝,肝血对于肝脏健康,十分重要。
睡眠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够让肝得到气血和能量,并充分地进行解毒,这对肝脏健康十分重要!因此,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肝脏的自我恢复。
所以,每天要保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要保持睡眠状态。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