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网络科学研究揭示成功五大普适定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11
导读

看了他的简历,我们不禁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伍兹是少有的一个例外,他的表现是无界的。在你看到这四项标准是怎样在选手中间分布,你在现实世界中简直不能找到比这更完美的钟形曲线了。 我们再看一看2013年的…

作者:[匈牙利]艾伯特-拉斯洛 · 巴拉巴西

出版社:湛庐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作者:[匈牙利]艾伯特-拉斯洛 · 巴拉巴西

出版社:湛庐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如果你想打造一个成功的IP,那么你得先知道这个世界的“顶级流量”是如何运作的。

成功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不能被测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比如,如果你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那么你得先知道教育的真相。究竟是你迫切地想进名校,还是名校更需要你?

成功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如果你想在这个审美快时代打造“爆品”,那么你得先知道到底是什么引爆了流行。

成功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初始的成功乘以社会适应度等于未来的成功。

成功第四定律告诉我们:成功的团队兼具多样性与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让超级领导者脱颖而出。

成功第五定律告诉我们: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定律的意思就是你不服不行,不管你喜不喜欢,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一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成为“优先连接者”,让自己嵌入“我们”,机会才会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涌现。本文节选其中两个故事进行分享。

泰戈尔·伍兹赢得绝对身价,他比别人做对了什么?

泰戈尔·伍兹第一次完成高尔夫开球时仅仅只有九个月大。他早期尝试击球用的是左手,就像是他父亲挥杆击球的镜面影像。几周以后他便改了过来,一下子换到右手击球的姿势。尽管儿子还戴着纸尿裤蹒跚学步,厄尔·伍兹已经意识到儿子过人的天赋。“我知道他一定会称霸世界,”老伍兹后来说,“我那时就知道。”

两岁时,泰戈尔· 伍兹赢得了十岁以下儿童小场地高尔夫球比赛。四岁时,他开始跟着职业教练鲁迪·杜兰打球。在他们的第一个赛季里,杜兰惊奇地看到,这个膝盖圆圆的小家伙,居然硬生生地击出无数杆漂亮的好球。从一段带有雪花点的视频录像上可看到,伍兹头戴大号的红色卡车司机帽,手上套着一双白色的高尔夫手套,带着成人的认真表情,将球击过高尔夫球练习场。一脸大胡子的杜兰在旁边屈膝跪着,就好像在向这位儿皇帝跪拜请安。

六岁时,伍兹在十岁以下少年世界竞标赛中获第八名。八岁时,获得第一名。到十五岁,他成了获得美国少年高尔夫业余比赛冠军中最年轻的选手。在他十八岁时,他便拿到了他的第一个美国业余高尔夫锦标赛冠军。他之后作为职业高尔夫球手的成就可为传奇,自从加入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序列赛事,他便在球场上摧枯拉朽,无往不胜。

看了他的简历,我们不禁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伍兹是少有的一个例外,他的表现是无界的。毕竟,他在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历史上,创下了平均最低杆的纪录。在他四十一岁生日时就获得了四十一项纪录。当我仔仔细细地看了纪录清单上的数字后,感到非常惊奇。

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对每一位运动员的表现,留下了非常详细的统计资料,包括击球距离、球道击球百分比、规定杆数到达果岭的百分比,以及每一轮用推杆推球的平均数。在你看到这四项标准是怎样在选手中间分布,你在现实世界中简直不能找到比这更完美的钟形曲线了。

它真正地强化了成绩是有界的这一概念是多么具有普遍性:绝大多数选手处于平均位置,少数几个以细微的差别突出一点。而泰戈尔·伍兹事实上在这四个方面都达到上界。

但他在这四个方面并不都是最优的。比如,在他获得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年度最佳球员的2013年,他从发球台到果岭的平均推杆得分是1.600;亨利克·斯坦森是1.612,而贾斯汀·罗斯是1.914。在这一方面,斯坦森和罗斯都比伍兹有更好的表现。

我们再看一看2013年的击球距离这一项,也就是测量他的常规击球能达到多远,结果是令人印象深刻地293码。在这一项中,他位于五十名选手中的第三十位。那年的第一名是莱克·李斯特,他的击球距离是305码。尽管伍兹天赋出众,但他和参加比赛的其他选手一样,其成绩也是有界的。即便获胜,也只在于挥杆中的毫厘之差,同时巧妙地结合不同技能,从而得以胜出。无论我们参照什么标准,他也并不比他的竞争者就高明许多。

虽然伍兹的成绩明显是有界的,但他的成功却是无限的。2009年,伍兹成了第一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净收入达到十亿多美元的运动员。同年,他在最富有的非裔美国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奥普拉·温弗雷。即使在2015年,当他不再主宰高尔夫球赛事,他在福布斯收入最高运动员排行榜上仍位列第九。

他财富的一大部分来自于代言协议,其覆盖范围从高尔夫用具到运动饮料、剃须刀、汽车等等。在2000年,伍兹与耐克集团经过谈判,达成一项五年的协议,合同金额达到一亿零五百万美元,在当时是史上运动员签下的最大的一笔合同。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他与耐克在高尔夫服装和装备的销售额中按比例分成。他成了品牌核心,连续数年收取版税,在耐克专卖店卖出的每一件带有耐克品牌标识的羊毛背心,都有利润装入伍兹的腰包。

伍兹就是被经济学家称之为超级明星的人物,罕见的表现获得罕见的回报。超级明星得以存在,是因为成功是无界的。即使你的成绩比你的竞争者高出仅仅毫厘,你的回报也会轻松地高出百倍,有时甚至数千倍。经济学家谢尔温·罗森,将超级明星描述为“相对较少的一部分人,收入丰厚,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明显的例子包括电影明星、流行音乐歌手、万众瞩目的高管,以及投资商。想一想这些人吧:乔治·克鲁尼、詹妮弗·劳伦斯、威尔·史密斯、凯迪·佩里、布鲁诺·马斯、比尔·盖兹、理查德·布兰森、华伦·布非特、乔治·索罗斯。

超级明星的工作质量与他们的成功之间存在一个不成比例的关系,这意味着在稍稍优秀一点的成绩就可以带来超乎寻常的成功。罗森写到,“稍逊的人才是更优人才的糟糕替代者。”这也提示我们,要在卓越的歌手和一个普通的好歌手之间做选择,我们会选择前者。这一理所当然的选择,促使我们所有人去听同样的歌、读同样的书、观看同样的网球运动员。这也因此使市场偏向于那些被认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

郎朗问鼎世界十大钢琴家,从他身上看如何成为顶级流量

几年前,我有机会在一个交响乐音乐厅看郎朗演奏钢琴。尽管郎朗光彩夺目的演奏天赋尽人皆知,但他是否能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仍存有争议。我以前从未看过他的表演,但当演奏开始后,我发现我越来越难以跟上他的音乐,我的注意力完全被他的手势所吸引。当他在键盘上敲击着高八度音符时,身体夸张地大幅倾斜,双手充满激情地挥向键盘上方,手指在空中抖动。不可否认,我为他的才华感到惊叹,但同时也为他所有的身体语言感到茫然。

后来才知道,他的这种表演技巧其实是有目的的。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Chia-Jung Tsay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专业音乐人和新手预测三个进入决赛的选手,谁能在古典音乐比赛中拔得头筹。一组专听选手们的录音资料;一组既有录音资料,又有视频资料。另有一些人则仅仅提供给他们没有声音的视频录像,如果让你以这样的方式来挑选最优秀的音乐家,你一定会觉得有些荒唐可笑。

在实验之前,无论是专家还是新手都明显觉得,单独的录音资料最有可能帮助预测优胜者,毕竟,这是一场音乐比赛。但Tsay发现,实验评判组单独依靠声音选拔出正确优胜者的情况仅有25%。考虑到总共只有三个选项,这一结果比我们做多项选择题时瞎猜都还要糟。依据声音进行判断,无论是专家还是新手都与正式的评委会不一致,他们挑选了另外的人荣获最高奖。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最为准确地锁定优胜者的,是观看无声视频的那些人所组成,他们在激情洋溢、但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演奏者中做出选择。在这一组中,新手和专家在预测的准确性上都达到当次比赛的50%。换句话说,那些完全听不见音乐的人预测的准确率是能够听见音乐的人的两倍。在确认最值得获奖的表演者上,专家并不比菜鸟强多少,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差。

好吧,我们在这儿稍作停留,消化消化这里面所传递的信息:最初的专家评委会肯定也是依据他们所看到的而不是他们所听到的来选择获奖者。如果依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音乐界的郎朗们受到人们的尊崇,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音乐明显优于他们的竞争者——那些观众不能场场满座的演奏家。他们受到人们的敬仰,是因为他们是善于表演的杰出音乐家。

有人曾经告诉我她雇用一位男性雇员,就因为他穿了一双粉色袜子。所有的候选人都符合条件,但在一整天的面试之后,只有那位穿了色彩鲜艳的袜子的人脱颖而出。这粉色袜子和Burcu的纹身比起来没有多大的不同,但我必须承认,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和她突出的简历一样深刻。

事实上,如果我一一回顾我所雇用的每一个人的亮点,常常是这些手势或提示吸引了我:在面试结束时开的一个玩笑、简历上所列出的一项令人好奇的技能、一幅引人瞩目的眼镜、或一阵有趣的大笑。作为招聘的主管,我希望能在面试中,了解我们潜在雇员的价值观或人格特点。既然是在条件都合格的候选人中进行选择,我当然要更注意这些方面,而不是他们的简历。

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这意味着,我们在面试中应该将真实的自我展示出来。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或者一则引人入胜的个人趣闻,可能就使你比别人领先一步。考虑到成绩是有界的,如果你发现一些小技巧可以使你引人注目,那就太值得那样去做了。

但要明白,我不是在鼓励你将所有的信念都置于小聪明上。你从一群人中脱颖而出,或弄巧成拙助推那群人领先自己,这中间只有一条微妙的分界线。记住,当我们缺乏硬数据来支持自己的决策时,可以影响我们的因素是细微、甚至是下意识的,你大可不必玩那些虚情假意的套路。Burcu并没有利用她的纹身来打动我,因为纹身早已存在于她的皮肤上。但它反映了她人格的一个方面,使她显得与众不同。在成绩有界的情况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能起到大作用。

如果音乐上的研究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在我们的自我展示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方面有多么的重要。音乐比赛的评委们仅凭乐曲难以做出区别,他们只好借助表演的其它方面来做出决定。也许就靠音乐表演者的服装、演奏风格、表演技巧和面部表情。这些就是漂浮在朦胧的、难以量化的音乐海洋上的影响因素。

没有任何比赛,不管它享有多高的声誉,能够摆脱这些倾向性。举个例子,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在古典音乐中的影响就相当于“美国偶像”在流行音乐中的影响一样。从1937年开始,这个比赛就开始了它的造星运动,最先是小提琴,然后是钢琴、声乐、大提琴,和作曲。小提琴表演的奖品不仅有一张大额支票,还有一把可无偿使用四年的、琴手梦寐以求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声望,为你进入全世界的顶级音乐大厅、签订获利丰厚的录音合同而敞开大门。

这个大赛长期以来以公正著称,为防止偏见而制定了一系列规程。每年从世界各地邀请八十五名满怀希望的演奏者来参加竞赛,其中有十二名选手能经过淘汰赛闯进在布鲁塞尔举办的决赛,演奏同一首专门为比赛所作的协奏曲。要求他们演奏相同的新乐谱,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没有人会因为挑选了自己长期练习的乐曲而占得先机。

另外,选手在决赛中什么时候演奏也是随机抽签决定。发放协奏曲乐谱的时间要交错进行,以保证每位选手在最后演奏前刚好有一周时间练习。决赛的那一周,每个晚上有两名选手,按名单规定的时间在评委面前演奏,然后当场打分。评委们在递交了他们的成绩单以后不得更改分数,在整个打分过程中也不得互相商量。由于注重细节,这个竞赛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界选拔和奖励最杰出演奏家的最佳尝试。

但这个过程仍然是失效的。让我们看一看钢琴比赛吧。在1952年至1991年之间,在相同的规则下举办了十一场比赛。由于表演的场次是随机安排的,最有才华的演奏者可能会被安排在任何场次。但如果我们观察这四十年的获奖记录,我们会发现一些十分奇特的事情。首先,在第一天出场的演奏者中没有任何人获奖。在获得最高奖的选手中,第二天出场的有两位,最后一天出场的只有一位。剩下的八位获奖者中,有一半碰巧都是在比赛的第五天出场演奏。很奇怪,不是吗?

当然,这可能带有偶然性。当我们反复掷一颗骰子,我们可能会这样认为,掷出3,5,6,3,1,2这样的序列,会远远高于6,6,6,6,6,6这样的序列。如果我们拿起骰子,连续掷出六个6,我们会觉得有如神助。但事实是,两种序列的出现其概率完全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将音乐比赛结果归于不可思议的巧合。但两位经济学家将比赛放在他们的统计学显微镜下,得出了强有力的结论:巧合不能解释这种结果。事实是,那些被要求在决赛的第一天进行演奏的选手,其获奖的概率大大降低,其排名总体上比在第五天演奏的选手低三位。

在某一特定晚上演奏的次序也很重要。那些第二个出场演奏的选手比一开场就演奏的选手,排名要高一个名次。性别同样起作用。如果所有的条件都相同——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男选手比女选手排名通常要高大约两个名次。女选手如果在决赛第一天第一个出场,她的排名比在第五天第二个出场的、具有相同天赋的男选手要低六个名次。

很显然,性别偏见在谁能赢得比赛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这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专家指出了另外两种影响因素,都源于比赛的组织方式。第一,所有的选手都演奏同一协奏曲这一独特的要求。实施这一策略,就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的比赛环境。协奏曲对小提琴手来说是新的,但对评委们来说也是新的,很少有评委能仅仅通过读谱来充分听懂音乐,作品最精妙的部分只能在反复听后才逐渐浮现。

当评委们从最先演奏的决赛选手处第一次听到这首协奏曲时,他们对乐曲的生疏感是很强烈的,随着比赛的继续,他们才对作品越来越熟悉。第一天,由于被音乐的新鲜感(freshness,但似乎翻译成陌生感更和上下文一直)所影响,评委们可能不太注意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表现上的细微差别,或者由此所带来的特定音色或音质。

第二,即使评委们对首位演奏者的长处能够予以赏识,这位选手也会因另外一项为谋求公正而制定的规定所影响,从而注定享受不到公正。这条不容变通的规定是:评委们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不能回头做任何修改。

想象一下,假如首位选手的精彩演奏使你折服,你会冒险给他打上最高分吗?可能不会吧。如果你这样做,一旦你在后边所听到的演奏更让你叹为观止,你就会陷入进退维谷之境。随着比赛的进行,评委们不仅对选手们的演奏听熟了,他们对选手们的评价也更得心应手。同时他们也会越来越慷慨的打分,打分也会越来越放松。

【钛媒体作者介绍:本文来自《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 · 巴拉巴西。他是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无标度网络”的创立者。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时他也是美国东北大学教授,网络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同时任职于哈佛大学媒体学院医学系,并担任丹那-法伯癌症研究所癌症系统生物学中心研究员。】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将会纳入钛媒体Pro版书库,敬请大家关注前沿书库的上新动态~每位Pro专业用户一年可以在书库中任意选择三本书,由钛媒体免费赠送哦~点击链接、登录,进入“前沿书库”选书:tmtpost/pro

  • 创业事项相关好书:
  • 培养领导力相关好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