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段)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什么是“照见”呢?“照”是觉体发出的般若慧光、“见”是能所二见;“照见”是能所二见依自性觉体发出的一片大光明、这片大光明俱含能见之功能和所见之作用。照与观互为因果;观是因、行在因地;照是果、行在心地;观是修行,是六识心起用。声闻、缘觉灭六识而证入我空,得灭尽定,入小涅盘;大乘菩萨不灭六识,而是将六识转为三昧妙用,使第七识再无执取,这样被第七识执取遮覆的第八识如来藏就会现前,自然发起般若觉照,照是成果。照是自性般若启用的大功能,这个大功能不仅照见五蕴皆空,还照彻三千大千世界,令虚空粉粹,人法俱灭而见无生法忍,这是证得大乘菩萨道的境界。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元素,是构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五种形态。“蕴”义为因缘互相缠绕聚合之意、如:人的形成是以“地、水、火、风”这四大外缘与“阿赖耶识”这个内因,互相缠绕聚合才有了人。“色”属于物质形态;“受、想、行、识”属于精神形态。五蕴又与五浊相合、即:色蕴合劫浊、受蕴合见浊、想蕴合烦恼浊、行蕴合众生浊、识蕴合命浊。蕴和浊互相缠绕,是染法、是污染、是盖覆;能染污一切善法、能盖覆清净自在的妙明真心,使人长劫以来沦落在生死烦恼之中。
这五蕴在般若性空里是本来没有的,因无明而生,无明就是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执虚幻不实的五蕴身为真,与“色、声、香、味、触、法”相合,追求无常的“财、色、名、食、睡”而不得自在。菩萨用般若中观法门,照破五蕴,还其真实,使五蕴破则五浊破、五浊破则无明破、无明破则自性净土现前,得大解脱。
度一切苦厄:“度”意为解脱、“一切苦”指所有的痛苦;“厄”指灾难;“苦厄”是痛苦和灾难的合称。佛在苦谛法里说人生有三苦、八苦等种种苦、三苦即:1、苦苦:指人在逆境逆缘中所感受到的种种烦恼痛苦。2、坏苦:指人从生到死,由兴旺变衰亡、由强盛变坏灭之苦。3、行苦:指念念在五欲中迁流不息,即生即灭之苦。
八苦指的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具体是:
1、生苦:“生”是从无明业中来,聚集了一切苦,并为承受这一切苦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就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根残根全,相貌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有爱有取于诸多的事情,种种的七情六欲也由此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2、老苦: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槁,动止不宁、精神不振,孤独、饥寒、无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之种种苦。
3、病苦:因业障临身,现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多不适,终日不离药,辗转于医院,与病床为伴,时冷时热、时痛时昏,备受折磨,苦不堪言。
4、死苦:将死之人,在临死时,就会有无始劫来的冤亲债主现前,于一刹那间,现种种狰狞凶恶之相,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随生前之业,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猪胎、堕羊腹,或化作饿鬼、或进入地狱,受苦无尽。
5、爱别离苦:对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使其朝思暮想,终不如愿而身心焦瘁。
6、怨憎会苦:对所嫌怨的“人、事、物”摆不掉、甩不脱,在身不由己中,与其常相处或常相遇而愤懑不已,常思仇报。
7、求不得苦:爱乐于金钱名利或某事某物,极力追求而不能得,受失意丧志之苦。
8、五阴炽盛苦:五阴指1、色:在物质世界和身体不适中所感受到的种种苦。2、受:在心理难以接受方面所感受到的种种苦。3、想:在思想不快中所感受到的种种苦。4、行:在行为不如意中所感受到的种种苦。5、识:在意识深处纠结不清中所感受到的种种苦。
这五阴所集聚的种种苦,犹如烈火焚烧,备受煎熬;又如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紧紧的缠绕着身心,令人烦恼、无奈、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此名五阴炽盛苦。
“厄”指灾难、如:风灾、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疾病,横祸等。这些苦厄是迷而认五蕴身为真的人所不可避免要承受的,因迷者会随缘造种种恶业,苦厄都是从恶业中生,所以,迷者必须要以五蕴身来承受这些苦厄。但通过观照,照破五蕴,可顿断四相四见,人我都空了,五蕴身也没有了,也就再没有受的主体,如此苦厄都不受了,自然就度了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