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我当时在思考白矮星和中子星的体积问题。但问题却不在于体积大小,而是当你增加它们的质量时会发生什么。
例如,如果一个白矮星在一个双星系统内,其中有一个红巨星正在失去物质,并且这些物质被加入到白矮星上,那么白矮星的体积会如何随时间变化?增加的物质会使它变大,直到它质量过大而坍塌成中子星,还是增加的质量会使它在更多的质量的支撑下加速变小?我认为同样的类比也可以用于中子星获得质量,并最终变成黑洞。它的大小如何随着质量的增加而变化?我同时也认为体积可能不变,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问题是,当物质被加入时,这些恒星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解:脉冲星PSR B1509-58的辐射,一个快速旋转的中子星,使得周边气体X射线发光(金色,来自钱德拉)并且照亮星云的其他部分,这里以红外线可见(蓝色与红色,来自WISE)。
回答:这些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但答案有点复杂,并且“理论”和“现实”中的答案有些不同。白矮星(WDs)和中子星(NSs)是一类物体中的两个,即“惰性自引力器”,也就是它们纯粹用气压来支撑自己而不在引力下坍塌。在这种情况下,“气体”可指我们所熟悉任何的气体,也可以是在白矮星和中子星中发现的惰性物质。这类中的其他物体包括褐矮星和巨行星。事实上,如果你忽略化学成分,只考虑重力和压力,巨行星可被认为是质量非常低的白矮星,它们的物理体征非常相似。
图解:中子星的模型
想象一个体积小的巨行星,比如海王星,这颗行星完全由气体和简并压力支撑。如果我们慢慢地把质量加到海王星上,行星的半径就会开始增长。当然,重力和压力也会增加,但不足以抵消体积的增加。这将持续发生,直到此星球有几十个或数百个木星的大小。此时,重力和压力的增加克服了我们增加的质量,物体开始变小。(记住,我们在这里加入了惰性物质。如果我们加入的是可聚变的氢,我们会得到一颗聚变恒星,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最终,当你增加了一个太阳左右的质量,你会得到一个和地球差不多大的物体:白矮星。
图解:白矮星的质量——半径关系图
所以你的问题的答案是,对于质量小于木星的物体,增加质量会增加它们的体积;对于质量比木星大的物体,由于重力和压力的增加,增加质量会减小它们的体积。由于白矮星和中子星比木星质量大得多,它们的体积也随质量的增加而减小。
在现实中,当一个双星系统将物质倾倒到白矮星上时,一颗新星就会出现,并将大部分多余的物质送回太空。
然而,如果白矮星通过这个过程获得足够的质量,它将坍塌成I型超新星。超新星太强大了,可能不会留下中子星,白矮星也会被炸裂。另一方面,一颗中子星如果积聚了过多的质量,的确会坍缩成一个黑洞。
中子星是一颗巨恒星坍缩的核心,在坍缩之前,它的总质量在10到29个太阳质量之间。中子星是最小和密度最大的恒星,不包括假设的夸克星和奇异星。中子星的半径约为10公里(6.2英里),质量低于2.16个太阳质量。它们是由一颗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炸,再加上引力坍缩造成的,引力坍缩将白矮星的密度压缩到原子核密度。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
白矮星,也称为简并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构成的致密天体。它们的密度极高,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白矮星体积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则来自过去储存的热能。在太阳附近的区域内已知的恒星中大约有6%是白矮星。这种异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约在1910年就被亨利·诺利斯·罗素、爱德华·皮克林和威廉·佛莱明等人注意到, 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鲁伊登在1922年取的。
图解: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天狼星联星系统,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见天狼伴星(天狼B)。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当它们最终转变成铁元素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参考资料
1.Wikipedia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astro- Renegades-Dave Kornreich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